王安石,这位特别特别有名的诗人,也是一个政治家。都知道,在北宋的宋神宗年间,他因为当时的经济落差比较大等等不好的情况,所以他采取了“快速求成”的方法。这次变法,涉及各个方面,可以说是自秦朝的商鞅变法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变法。
有变了很多法,举个例子,青苗法:
之前说到了经济落差,其实就是当时的收成也不是特别好,有时可能会出现,已经把存粮给吃完,而新种的粮食还没长好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那些农民该怎么办呢?他们只能借钱,像那些本地的豪强借钱。而那些豪强肯定也会放高利贷,就比如说五成那种放到今天都可以被告上法庭的天价利息,而农民借了钱以后,虽然活了下去,但是完全根本没法还豪强那么多的钱,所以又只能再借钱,借了还是还不了,然后还得借……这样慢慢的,慢慢的,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落差。
所以说,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必须做出对应的政策。于是就听从了王安石等人创立的青苗法,青苗法呢,就是国家向农民借钱,而农民再以二成的利息还给国家。(就等于是农民向国家借1000块钱,要还给国家1200块钱,就是120%)二成的利息在现在肯定是天价,但是在当时,那些农民在二成和五成的选择之中,我相信他们肯定不会傻到还会向豪强去借那么高的利息的钱。这样听起来是不是还不错?从客观角度来讲,既达到了富国,也达到了强兵的效果。而且对于农民来说也有巨大的收益。可是,难道就不会出现一些贪官吗?那些人在某些地区的账单上改改手脚,告诉农民说:“国家已经改政策了,他们将两成的改成三成了!”在当时那么落后的通讯水平之下,就算是真的改了政策,农民也绝对不会在第一时间就知道,所以他们就被那些贪官欺骗,而自己也不知道,所以说经济差异还是存在,所以还是有很多人对青苗法给予激烈的批评。
王安石变法在极具富有野心的宋神宗系期间被实现,而司马光,苏轼等人也在此期间被贬,司马光甚至还修起了《资治通鉴》。王安石的变法虽然在这段时间得以实施,但是效果并没有特别好,国家还是民不聊生,并无太大的改善。
后来宋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而因为宋仁宗太过年幼,所以他这个皇帝只是一个虚名,其实是高太后掌管大权。高太后与宋神宗的观点不同,她跟反对派一样,是不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所以这段时间王安石回乡教书,而苏轼,司马光等反对派的人又在这段时间里重新返回朝廷,当上了大官。
可是高太后死后,年轻气盛的宋哲宗宇,他的父亲宋神宗一样,急求速成,而将等反对派重要大臣流放,把王安石等新法派的大臣重用。
最后,当然是失败了。
我认为失败,有几点原因。其一,变法太过急于求成,想法有些超前,以至于当时的宋朝无法适应。其二,新法有很多弊端,以至于有些贪官会从中得取利益。最后,用人不当,虽然说王安石为人正直,但蔡卞、薛向等王安石的手下都有人品问题。
这就是我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