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活着》

初三毕业的那个夏天,我们补了一个暑假的课,在县城高中的那栋老教学楼里。那个暑假的一些傍晚,上课的语文老师,偶尔会给我们放一场电影。

那是一段难得的电影时光,仿佛给我们枯燥乏味的补习生活,带来了一丝丝明朗的气息。

在那个暑假,我看了的几部电影,几乎在我后来的几年,我都不断的反复来回看。那个年轻的语文老师,后来成了我高中三年的班主任,而在高中三年,他给我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我开始慢慢读一些课外书,渐渐爱上看一些电影。

那年夏季的黄昏,他放的每一部电影对我来说都是新的,电影是新的,影像里的世界也是新的。也就是在那些酷暑漂浮的黄昏,我们在教室里看了《活着》、《我的父亲母亲》、《东京审判》……

记得看完《活着》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观后感,那篇文章,我费尽了初中以来,读到的所有关于苦难和坚强的好句子,写了一篇我至今已经记不大清楚的文章,只记得当时,老师拿来了在班上读,那篇文章是我对《活着》最初的认识。

苦难和坚强成了我的文章里的主题,也成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全部认识。

那时候,我还对余华这个作家保留着最粗浅的印象,他原本是一个牙医,成了我对他的所有记忆。直到上大学的时候,我才开始读余华,读他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爱情故事》、《黄昏里的男孩》等等,后来干脆买了一套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余华全集。

余华的小说好读,读起来丝毫不诘屈聱牙,却令人震撼和动容,原因无他,在于他笔下对苦难,对死亡近乎残忍的表达,读他的小说是绝望的,绝处逢生之后,仍然是绵延不绝的绝望,仿佛被命运撕扯玩弄在鼓掌之中。

都说余华是个讲故事的天才,绝对是如此,他笔下的人物常常如余华自己所说,他会主动跳出来说话,仿佛这些对白不是作家有意而为之,在小说的写作中,这绝对是一种超脱的境界。

读大学的时候,读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只是觉得悲凉,而悲凉的生活之后呢?我看不到绝望的气息,大概是因为,那时候我年纪尚小,不曾明白,这世间众多的悲剧和命运,原本都是不可避免,你甚至无能为力。

毕业后,我就一直很少读余华的作品。后来余华的作品出了精装版。索性买回来重读,都说,书是常读常新,大概就是如此,心境不同,际遇各异,都能从书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来。那时候,我对余华的《活着》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感受,只是单纯的觉得,福贵的一生太悲惨了。

而这一次再读,我开始注意福贵之间的对白,开始注意到普通人对于生活的无力叹息,而又对生存的渴望。

那是一种对人性深刻的洞察之后,才会有的语言,所以,与其说是福贵参透了生死,倒不如说是余华让福贵代替自己开口说话,道出了千百年来,无数芸芸众生,挣扎一生之后,最真实的命运表达。

就像书中福贵和家珍对春生说的那句话,“你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活着,比什么都强。

余华写小说的聪明之处还在于,他喜欢用小人物反应时代,而在他的笔下,对时代的评判都是从一些小人物嘴里说出来的,一章可能就过去了几十年,他这种张弛有度的写作方法,给小说里的人物,铺上了浓重的历史背景,他们是大时代下浮沉漂泊的代表,他们也是直面和挑破时代丑恶最真实的声音。

大时代里,小人物是愚昧的,也是最单纯和智慧的。小人物是无知的,被命运裹挟向前,同时也在同时代和命运作着最无力的抗争。

或许,这也是余华想表达的,只是他借小说里人物的口说出来而已。

重读《活着》,对死亡开始变得更加冷峻,生与死都是我们无法摆脱的主题,而如何活着成了我更关注的焦点。这一辈子经历过无数种生活的福贵,是如何活下来的,成了我开始深思的地方。

那么又该如何活着呢?

活着就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余华如是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活着”,一个让人沉重而深思的词,再没有比它更能体现生活的意义的词了。第一次读《活着》是从一部电影开始的...
    Pearl绍群群阅读 256评论 6 4
  • 在此之前,我并不热衷于读小说,准确说是不喜欢写实主义小说。首先,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也许是现实生活太过于...
    囚徒梦来阅读 531评论 0 3
  • 今年的我不大不小正好19岁,在简书上发东西也没什么目的,只觉比微信,微博啥的清净一点,当然也是希望能遇到一些可以为...
    酷啦嘛踏踏阅读 196评论 0 0
  • 公司官网要改版,急需选择一家建站外包公司。作为文科生的我表示懵逼,今天在网上初步研究了下,扒了100多条知乎,总结...
    莹莹happygo阅读 1,498评论 3 5
  • 临贴《王阳明传习录精选,田英章》
    liudazhong阅读 16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