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内核态切换


用户态和内核态的区别

1. 内存空间上:内核访问虚拟地址3~4G,物理地址0~4G;用户态访问虚拟地址0~3G,以及被该进程页表映射的物理地址(映射的地址从879M~4G内分配)。

2. 功能上:内核负则物理内存的分配,负责访问外部设备接口;用户态负责被该进程页表映射的物理内存的操作。

3. 权限级:内核特权级为0,即cs中CPL为0,GDT表中的CPL为0;用户特权级为3,即cs中CPL为3,GDT表项中的CPL为3。

4. 操作上:内核可直接对物理内存上的数据直接进行操作;用户态则需要经过页表转换才能对物理内存上的数据进行操作。故GDT、IDT、页表存放在内核物理映射区内。

对第四点的理解

 copy_from_user():把用户空间的虚拟地址范围拷贝至内核空间,然后在内核中根据页表和虚拟地址找到数据对应的物理地址,然后建立内核页表

 malloc():调用brk()从堆内分配一段虚拟内存,然后int0x80进入内核,把分配内存的参数拷贝至内核空间,分配物理内存,并建立这些物理内存到虚拟内存的映射表

 直接映射mmap和一般拷贝:mmap直接把内核缓冲区映射到用户空间,因而移动数据只需要拷贝一次,一般拷贝则需要在物理内存中移动两次数据

注意:

用户态内核态是相对线性地址而言的,单一指令内的硬件操作可访问任意物理地址。

执行每条指令访址过程(int0x80除外)

与访问地址相关的硬件

cs段选择子,eip指令寄存器,gdtr,存放页表项的寄存器reg


CS寄存器格式图


GDT表格式图

用户态访址

1. cs中的CPL与reg中的DPL比较,若相等则执行第二步;

2. 比较存放在eip中的逻辑地址与reg中的limit,若eip<limit则执行第三步;

3. 把eip与reg中的base相加得到线性地址;

4. 线性地址通过硬件机制访问页表并转化为物理地址。


线性地址到物理地址过程图

内核态访址

1. 由逻辑地址转化为线性地址的过程与用户态相同;

2. 转化为线性地址后,把线性地址减去偏移量3G即可得到物理地址,从而访问数据所在的物理内存

用户态到内核态的切换

目标:修改cs中的CPL和reg中的CPL,修改eip从而跳转到指定内核代码

硬件实现过程:int 0x80指令、或者硬件中断过程


idtr格式图


idt表格式图

int 0x80指令进行了哪些硬件操作?

1. 根据idtr和偏移80从idt中读取中断向量表内容到cs:eip中;

2. 再根据gdtr和cs中的index读取全局页表内容到reg中

硬件中断执行了哪些硬件操作?

1. 外设接口有数据到达,发出中断信号,经过中断排序器、生成中断向量号;

2. 根据idtr和偏移(中断向量号)从idt中读取中断向量表内容到cs:eip中;

3. 再根据gdtr和cs中的index读取全局页表内容到reg中

用户/内核切换实例

系统调用过程

1. read调用int0x80指令,切换到内核态,eip+reg中的base指向syscall函数;

2. syscall执行SAVE_ALL,保存通用寄存器到内核栈中;

3. syscall根据NR_name从syscall_table中找到对应系统调用函数sys_read;

4. …..

5. syscall执行RESTORE_ALL恢复现场,回到用户态。


系统调用流程图

中断过程

1. 外设接口有数据到达,发出中断信号,经过中断排序器、生成中断向量号;根据中断向量号从idt表取对应表项到cs:eip中,并保存断点到被中断进程的内核栈中,进入到内核态;

2. 执行eip+base指向的中断处理程序;

3. 恢复现场,回到用户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