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13期印证班二大组8小组第(2)封家书时间:2025年5月28日
姓名:刘文凤
主题:《中庸》助力,做好自己
尊敬的博仁老师,亲爱的13期印证班8小组的家人们,大家当下好!我叫刘文凤,来自福建连城。5月19日凌晨,家父仙逝,没有影响我传家书和提交功课。家人们都非常关心我,私信安慰我,再次表达我的感恩之情。家人们、组委老师也嘉许我的做到,非常感恩被看见。其实,这一切做到都是我在平台学习的结果。
就在那几天,刚巧学习《中庸》这一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是指一个人能够达到内心平和且情感表达适度的状态。当一个人达到这种状态时,他的内心会有一种稳定和和谐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够让他自己保持内心的平衡,还能够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种“中和”的状态就像天地之间的秩序一样,天地各安其位,万物才能够生长发育。人如果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也能够像天地一样,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周围的世界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例如,一个内心平和、情感适度的人,能够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人际关系,让周围的人都能够感受到和谐与温暖,从而促进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感觉到真的是替我量身定制似的安排。面对家父仙逝这样重大的人生变故,情感的表达和处理需要在尊重传统、遵循礼仪的同时,也要符合“中和”的原则。结合《中庸》中“中”与“和”的思想,思考在这种情境下情感流露的合适方式。
一.“中”:保持内心的基本平静理解“中”的意义:在父亲去世的瞬间,我内心受到极大的冲击,悲痛、不舍等情绪瞬间涌上心头。然而,“中”并不是压抑情感,而是要求我在极度悲痛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理性,不让情绪完全失控。具体做法如下:1.深呼吸与自我安抚:在凌晨3点半,陪伴父亲走完最后的一刻,我马上做了一下深呼吸,让自己稍微平静下来。这并不是要压抑悲痛,而是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避免因为过度的情绪冲击而失去理智。2.回忆与感恩:在悲痛之余,回忆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感受他对家庭的付出。接受现实:父亲的去世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虽然我内心极度不舍,但也要学会接受这个现实。这种接受并不是放弃悲痛,而是让自己在悲痛中找到一种平衡,避免过度的自责或绝望。二、“和”:适度表达情感1.适度的哭泣:哭泣是一种自然的情感宣泄方式,但哭泣也需要适度。在家人面前或独处时,适当地哭泣,释放内心的痛苦,但不要过度影响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2.参与葬礼仪式:葬礼是表达哀思的重要方式,通过参与葬礼的各种仪式,如守灵、出殡、祭奠等,可以让我们的情感得到一种寄托。在仪式中,可以尽情表达对父亲的怀念和不舍,但也要注意遵循仪式的规范,避免过度的喧闹或失控。3.与家人共同面对:亲人的去世是全家的悲痛,大家需要共同面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与家人相互安慰、相互支持,共同分担悲痛。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的争吵或冲突,因为这些只会加剧家庭的痛苦。4.适度的纪念:在葬礼结束后,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纪念父亲,如设立纪念角、保留父亲的遗物、定期祭扫等。这些纪念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持续表达对父亲的怀念,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度沉迷其中,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
三、“致中和”:在悲痛中找到平衡1.调整心态:亲人的去世是一个生命过程的结束,但他的精神和爱会一直留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将对父亲的怀念转化为对生活的动力,继续努力生活,让父亲在天之灵能够感到欣慰。2.回归生活:悲痛是自然的,但生活还要继续。在适当的时间内,我们要逐渐回归正常的生活,继续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并不是忘记父亲,而是以一种更积极的方式去纪念他。3.寻求支持:如果悲痛过于沉重,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或与亲朋好友倾诉。他们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力量和安慰,帮助我们在悲痛中找到平衡。 面对亲人的离世,我们既要保持内心的基本平静,避免过度失控,又要适度表达情感,通过合理的方式寄托哀思。只有在悲痛中找到平衡,我们才能更好地纪念父亲,同时也能让自己和家人在失去中继续前行。
感恩天地万物的滋养,圣贤经典,感恩阳明心学,感恩博仁老师,感恩8小组优秀的家人们的引领,感恩家人们的砥砺前行,祝福大家,我爱大家!
刘文凤敬上 2025年5月28日 期待明天雪娟老师优秀家书的精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