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礼膜拜大家名流
参观新繁清流艾芜故居
周末小记2
艾芜故居位于清流镇翠云村,诗人流沙河题字,落款:后学流沙河。门外一棵大榕树。

艾芜(1904-1992),成都作家,与巴金、张秀熟、马识途、沙汀并称“蜀中五老”。
艾芜是新繁县清流镇人。1965年,新繁县并入新都县,降级为新繁镇,清流镇也划归新都县,现在是新都区清流镇。
曾经来过两次艾芜故居,这个川西民居风格的院子,是在原故居上复原重建的,木门和院墙都加了草顶。以前来时还都处于修缮阶段,院内的陈设是没有的。如今再来,院子依旧,树木依旧,只是陈设已添加。头一次来时,朋友讲解了一下,院中两棵是桤木,俗名水冬瓜;一棵是苦楝树。

艾芜的祖父对于孔子、孟子这类圣贤,都是非常尊敬的,治家对人,都以他们的话做指导。
艾芜的祖父教育艾芜要爱自己的故乡。他说:“一个人总爱他生长的地方。一道小河,一座树林,一块泉塘,一坝田地,哪里没有呢?看起来寻常的很。可是你在那道小河里洗过澡,饮过牛马;你在那座林子里息过凉,捡过柴火;你在那块泉塘里车过水,灌过田地;你在那坝田地里耕过种过,收获过米粮,那你就更念念不舍了。……只消望那一眼一向就看惯的林子、小河、田地以及院落人家,就立即安心了。有着说不出快乐。”
艾芜1904年6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新繁县(规新部区新繁镇)清流场曹家碾东的邵家院子一个以”自由职业”为谋生手段的世代耕读之家。在邵家院子,艾芜住到八岁。后家人移居半里之遥的张家院子,住到十二岁。十三岁至二十一岁“南行”漂泊前艾芜的家移到两里外的彭县内李家碾院子。在清流场的十二年间,祖辈辛勤创业的家史和祖母奇妙的“龙门阵”,使得饱读家庭藏书的艾芜深受感染。其后近十年大量阅读五四时期新文化书刊,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文思想的影响,加上两代耕读的传统和勤劳俭朴的家风,使艾芜自幼发奋好学、热爱劳动等品质到升华。幼年艾芜听到的祖母讲的“帮助别人竟忘记自己”的魏小儿孤独西行的生动故事,在二十岁出头的青年艾芜这里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他根据自己家境窘况,决定摆脱家庭束缚离开故乡,通过半工半读寻找个人乃至祖国的出路。

院里有艾芜生平作品陈列展,介绍了他的多篇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

《南行记》被三次改编成影视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掀起一阵热潮。
第一次是198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漂泊奇遇》,主要取材于《南行记》中的《山峡中》,于本正执导,王诗槐主演,剧中还有老戏骨李纬,知名演员刘信义、薛淑杰等。角色都塑造得很好,舵把子、夜白飞、野猫子、鬼冬哥、小黑牛等,都有着生动演绎。
第二次是1990年峨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南行记》,周力执导,雷汉、谭小燕、张丰毅、郑振瑶等主演。
第三次是1991 四川电视台拍摄的六集电视连续剧《南行记》,潘小扬执导,王志文、许晴、赵军主演。这部电视剧由艾芜亲自编剧,在1992年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中篇连续剧一等奖。
艾芜在1961年和1981年又有两次到云南的经历,也分别创作了 《南行记续篇》《南行记新篇》。而艾芜的《我的幼年时代》《童年的故事》《故乡》 却是与家乡有关的作品。


(相关资料来自网络及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