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陪护父亲已经两周了,我受困于这10平米左右的病房中。此刻,上午十点,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在打吊针,液体静静的流入他的血管,他受限于一个姿势,昏沉沉地睡着,鼾声如雷。我落寞地站立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风景,得到片刻的放松。
从18楼的窗外望去,远处四周几乎是一栋栋攀比的高楼。粗壮的树木,有的树冠已显金黄色,提醒着我此时已是深秋。
对面新建成的治疗中心大楼,以及在它左边的一排排灰旧的住宅楼,显示着这个有着80年历史的医院在医务和住宅用地上的紧张和狭促。马路两边高大茂密的法国梧桐树,见证着它曾经的规划划一和辉煌发展。
围墙外,被马路和车流隔开的几栋方正的商贸楼,楼上巨大的模特海报已模糊不清。这里曾经是热闹非凡,人潮涌动的商贸批发市场,随着网上经济的兴起,此刻已有些破旧和萧条,高大平整的建筑屋顶依然坚挺立在那里。
低头可见的住宅楼基本都是10层以下。最吸引我的是右手边的两栋小楼。它们的楼体颜色和造型与左边那些常见造型的一排排家属楼不一样,一个楼的外观是浅橙色的,一个是浅绿色的,像城市的少女装扮。
楼体的窗户四四方方,窗框用白边点缀着。没有常规看到的普通楼房用玻璃包成的透明阳台,这个楼突出的阳台墙体也是实墙,屋内的面积应该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我猜想,或许这个楼是老专家、老领导、老资格的医生住的。因为它洋气优雅,鹤立鸡群。
从高楼上看橙色与粉绿的两栋楼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尤其是绿楼,与紧邻的同高的一栋楼,中间只能看见冒出来的大树冠的尖部。在这弹丸之地,几栋后建的治疗楼,与家属楼就是一条马路之隔。这里,真的是寸土寸金,土地资源太紧张了。
楼下的停车场,稀稀落落停着六七个军绿色的救护车。车身上涂着白底红十字标识。还有一辆红色的带着云梯的消防车。在这些车对面,停着几辆是私家车,估计是工作人员的车停在那里。想起以前来这里看病,最苦恼的是车位紧张,满院子打转。现在yin情,限制了看病的车辆进入,院子里也宽敞了许多。
窗户的右侧能看到一条主干道。我曾经从这条道上走过去,给父亲办理伙食证明。这个医院的设备和技术在西北地区是数一数二的,在部队也是资历较老、排名靠前的。随着患者数量的增加,市场需求的加大,院子相当地拥挤。
处在闹市区里的医院,口碑好,技术强,方便了人们的就医治疗需求。可是有限的地域,影响了它的合理布局和规模建设。据说,它会有新址。期待明天,期待有更多人受益于它先进高超的医疗技术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