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三秋”意蕴 铸党员干部担当底色

       秋收时节,稻浪翻金、蟹肥菊黄,田野间“秋收、秋耕、秋种”的繁忙景象,不仅是农耕四季的自然节律,更藏着“耕耘者得收获、实干者有未来”的深刻道理。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三秋”不是简单的时节符号,而是成长路上的“必修课”,当以秋收之姿蓄本领、以秋耕之力扎基层、以秋种之志谋长远,在为民服务的征程中擦亮担当底色。

       学“秋收”之智,以“勤学善思”蓄能,做本领过硬的“行家里手”。农民秋收,是颗粒归仓的收获;党员干部“秋收”,是本领积累的成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若想破解“能力不足”的困境,必须把学习作为“金钥匙”,在求知求索中补齐短板、提升硬功。要甘当“小学生”,放下“身份包袱”向书本学理论、向前辈学经验、向实践学方法。把政策文件的“条条框框”转化为“实操指南”,把他人的“成功案例”转化为“工作思路”,比如学习撰写材料时,不仅看范文结构,更悟逻辑脉络,在“学思践悟”中填补知识空白。要善做“有心人”,不满足于“完成任务”,更要追求“做好做优”。每办完一件事、处理一项工作,都及时复盘,哪些环节效率高、哪些步骤有偏差、下次如何改进,避免在重复劳动中“原地打转”,让每一次实践都成为能力提升的“磨刀石”。要勇当“实干者”,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实效。面对群众沟通、项目推进、矛盾调解等工作,敢于上手、主动担责,在“做中学、学中做”中练就“开口能讲、提笔能写、遇事能办”的硬本领,真正从“新手”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尖兵”。

       践“秋耕”之行,以“扎根基层”务实,做心系群众的“泥腿干部”。农民秋耕,是为来年丰收筑牢土壤;党员干部“秋耕”,是为服务群众夯实根基。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干部成长的“主战场”,唯有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才能在“泥土味”中收获“真民情”。要多走“田间路”,少坐“办公室”。主动走进村庄院落、田间地头,和群众拉家常、聊生计,比如在秋收时节帮农户抢收粮食、在防汛期间排查隐患,把“调研走访”变成“交心帮办”,摸清群众的“急难愁盼”,掌握基层的“活情况”。要多说“群众话”,少用“官样文”。面对政策宣讲、拆迁安置、信访调解等工作,摒弃“照本宣科”的模式,用“大白话”讲清政策、用“身边事”化解矛盾,比如把医保报销流程编成“顺口溜”,让群众听得懂、用得上,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要多解“民生事”,少搞“花架子”。聚焦群众关心的“小事”:帮独居老人申领补贴、为种植户对接销售渠道、协调解决邻里排水纠纷,以“钉钉子”精神把每件事办实办好,让群众感受到“干部就在身边、服务就在眼前”,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立“秋种”之志,以“砥砺奋斗”攻坚,做勇挑重担的“先锋力量”。农民秋种,是对来年丰收的坚定期许;党员干部“秋种”,是对初心使命的执着坚守。新时代新征程,难免遇到“硬骨头”“拦路虎”,唯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勇毅前行,才能在攻坚克难中收获“幸福果实”。要敢接“烫手山芋”,不避“硬任务”。面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风险防范等艰巨工作,主动认领“责任田”,把“困难”当作成长的“阶梯”,比如在产业发展中带头探索新模式、在环境整治中率先啃下“硬骨头”,用担当展现党员本色。要能扛“千斤重担”,不惧“风雨险”。在防汛抗旱、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等紧急时刻,主动靠前、冲锋在前,比如在台风天值守堤坝、在疫情中服务隔离群众,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护群众安全,用行动诠释党员担当。要坚守“长远志”,不贪“眼前功”。始终把群众的“满意指数”作为工作的“标尺”,不被一时的成绩“绊住脚”、不被眼前的困难“吓退心”,像秋播的冬麦那样,历经风雨而不馁,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播种希望、收获未来,成为新时代的“奋斗先锋”。(作者 许雪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