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一智慧
1、佛陀教导什么?
这个问题引用佛陀所说的话回答:我只教导苦和苦的止息
2、佛陀有什么特别的教导
这问题,我们可以由许多不同的角度来回答:
一、首先我们可以这么说:佛陀教导我们践行不松不紧、不偏不倚的中道。
一方面避免修禁欲的苦行,因为它只会带来无谓的困扰和麻烦;另一方面也避免纵容感官的满足,对于只爱享受感官乐趣的人,有一个相当贴切的反讽:“明天可能就要死了,好好地吃喝玩乐吧!”相反地,中道则主张不自我折磨,同时强调不耽溺在感官的满足上。践行中道能使生活、学习、修行和灭苦各方面都恰到好处,它可广泛地应用在许多不同情况,而且让你不会误入歧途。
二、我们也可采用另一种回答:佛陀教导“自助。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别想依赖运气或命运,也不应该依赖天神和所谓的“上帝”,我们必须自己皈依自己,这在巴利藏经中有记载。甚至有神论者也这么说:“上帝只帮助愿意帮助自己的人”,其他宗教里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助”的教义,但在佛教中则要完全“自助”,例如当一个人在悲惨、迷惑的处境中,身心遭受痛苦时,他必须“自助”。佛陀说:“诸佛只指出道路,用功则需要靠自己。”换句话说,佛陀教导“自助”,我们应谨记在心!
三、另一种回答是:佛陀教导一切都是缘起,随因缘而改变,有其自然的法则。这种叙述很像舍利弗出家前,由一位比丘那里得到的答案:“佛院教导一切事物由因生起,必须认识现象的因和现象因的息灭。”这个教义在本质上相当科学,可以说符合科学原则。佛教是主张“依法不依人”的理性宗教。
四、还有另一种可用来实修的准则。佛陀如此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三个在一起称为“别解脱教诫”、意指“教诫总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此不需要诠释,但是“自净其意”的意义就不那么一目了然了。人一旦执著任何事(甚至善事),他的心就会混乱一害怕得不到善报或担忧善报会消失,并执取一切为“我所有”,而这一切都会招致痛苦。所以,即使已成功地避免做恶事,也做了许多善事,仍必须知道如何放下。别执著任何事为“我”或“我所有”,否则它会带来悲惨的结果,成为沉重的负担和痛苦。就像背负或执著某种东西,一定会感到沉重或受苦一样。换句话说,执著善或恶和背负珍宝或岩石是一样的,虽然珍宝很有价值,但背在肩上或放在头上,是同样沉重的。
因此不要背着岩石,也不要背着钻石,别把岩石或钻石放在自己的头上(在此意指心中)!不论善或恶都不要执著,就是所谓的“自净其意”。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即是佛陀的教导。
五、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教导提醒我们:“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变迁的,大众应自精勒,不可放途”各位同学显然还年轻,但我希望你们能仔细路所,佛陀的教海适合各年龄层的人,甚至不分性别,这是各位必须要明白的。希望大家不要放逸,所谓“不放逸”就是不与因缘假合的事物游戏,而沉迷其中。不然它将会咬你、打你,把你绑得紧紧的,你会不由自主地痛哭一场,甚至可能自杀而白白送掉生命。
总结上面各种不同的回答方式,若有人问:“佛陀有哪些特别的教导?”
我们可以有下列答案:他教导践行中道;
他教导自助:
他教导正确认识因果法一“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集世间。”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它的因,才能获取想得到的结果:
他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实修原则;他提醒我们:“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变迁的,应自精勤,不可放逸!”这个问题有这儿种不同的回答方式,若有人问起佛陀教导什么,可任选其中一种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