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一定要多读书,尤其是这5本经典好书,值得反复阅读

非常喜欢叶圣陶先生的话:“读书让生活有温度,让灵魂有湿度,让生命有深度。阅读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人民日报》说:“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过程。步伐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你无法达到的地方,文字载你过去。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带你相遇。”

读书和赚钱是人生最好的修行,前者让人不惑,后者让人有尊严。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2025年,如果你还不知道读什么书,那这5本书一定要不错过,建议收藏起来慢慢看!

01

《恰如其分的孤独》

作者:胡慎之

当整个社会都陷入一场名为“孤独”的“流行病”,我们该如何自处?

身处人群之中,却仿佛从未离开过自己的世界;结束了欢声笑语的聚会,却在人潮散去后感到更深的落寞;

在网络上维系往来,却不再乐意了解现实中朋友们的日常;渴望一段亲密的关系,却在一次次冲突中无奈失去了对爱情的期待……

孤独本无罪,但内在稳定客体的缺失,让我们既无法妥善地处理关系,又不能自在地享受孤独,在自我拉扯中走向内耗。

这本《恰如其分的孤独》虽然标题有“孤独”,但更多的是讲如何接纳自己、如何接纳他人,如何处理关系、如何情绪稳定地面对以及处理孤独。

胡慎之在书中指出,孤独并非全然消极,而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体验。

他详细分析了孤独的心理根源,包括内在稳定客体的缺失、自我价值感的冲突等,帮助读者重新认识孤独的本质。

书中提出了内在客体理论,即我们内心储存的对他人的心理表象,这些内在客体对我们的情感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当这些内在客体不稳定或缺失时,我们会感到孤独和不安。

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还能在孤独的时光里找到一种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

它是一本温暖而深刻的心理读物,适合每一个渴望深入了解自己、改善人际关系、提升自我认知的读者。

真正的独处一定是能够让人在独处中感受到力量,不管是专注地做一件事,还是进行一些创造,内心都是丰盈而稳定的,而且这种感受也会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感受。

02

《打开心智》

作者:李睿秋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烦恼:

为什么自己总是难以“坚持”某个习惯?总是不知不觉就放弃了?

李睿秋在 《打开心智》这本书中说道:“坚持的本质,是动力和阻力的博弈。”

你总是难以“坚持”的根本原因就是, 这些习惯只是来自外部, 而不是发自内心地想去做, 从而缺乏最根本的“动力”。

心智,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一切思维方式的集合,决定了人的信念、思考和行动。

成长的本质,就是不断用新的认知打破旧的认知,重塑自己的心智模式。

书中详细剖析了大脑的底层原理,包括节能、稳定、预测和反馈等四大心智模式支柱,帮助我们理解大脑是如何运作的,以及这些原理如何影响我们的信念、思考和行动。

通过运用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知识,为我们提供了情绪力、自驱力、行动力、学习力、思考力和生产力等六大关键能力的提升路径。

还针对情绪失调、焦虑、精神内耗、工作低效等普遍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拆解,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法。

《打开心智》不仅提供了单个问题的解决策略,还帮助读者搭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成长系统。

通过这套系统,读者可以系统地提升自我,实现心智的全面升级。

03

《你不必是一朵花》

作者:理微尘

“你不必是一朵花。你是一颗种子,你只需要向下扎根,然后长成你喜欢的样子。”——我的外婆,从不内耗。

很久没有这么畅快地读完一本书了,通俗易懂却饱含人生智慧,内耗、拧巴一瞬加就消失了!

不同心理学大部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外婆回忆录,通过一个个通俗易懂的心理小故事,将外婆日常琐事中的人生智慧娓娓道来。

不止于亲情,更有人性、认知、交友、生存、强者文化、创伤、独立、工作、金钱等重要的人生课题。

理微尘在书中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完美主义”现象,鼓励读者放下外在的标签和期待,勇敢地展现真实的自我。

她告诉我们,不必为了迎合他人的审美而改变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值得被尊重和欣赏。

关于生活,外婆说:“保养不是花许多钱才能做到的,而是要认真对待自己,作息规律,好好吃饭,认真清洁,不糊弄自己,情绪不过夜,有事积极处理。”

关于金钱,外婆说:“有些钱不能省,当然不是让你打肿脸充胖子,但正常交往要落落大方,与人头几次的交往决定以后的规则。”

类似富有智慧的外婆语录,书里比比皆是,随便翻看几页都忍不住高亮摘抄,就好像真的被一个温柔睿智的长辈引领着,走向更好的人生方向。

强烈推荐所有内耗、自卑、敏感的人去读一读,希望外婆的故事也能讲进你的心里,收获那份坦荡的快乐。

04

《黄仁勋:英伟达之芯》

作者:斯蒂芬·威特

在当今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英伟达及其创始人黄仁勋的名字无疑如雷贯耳。

而斯蒂芬·威特的《黄仁勋:英伟达之芯》一书,则为我们揭开了这位科技巨擘的传奇人生,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他的创业历程、管理之道以及对未来科技的深刻洞察。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黄仁勋的个人传记,更是对英伟达这家企业成长过程的全景式回顾。

从最初的电子游戏硬件供应商,到如今引领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头,英伟达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黄仁勋的智慧和汗水。

作者通过大量采访和细致观察,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立体、多维的黄仁勋形象。

他既是幽默风趣的企业家,又是商界厮杀时毫不留情的决策者;他既拥有超凡的市场灵敏度,又深受个人情感和经历的深刻影响。

书中详细探讨了黄仁勋的管理之道,特别是他如何将技术与商业、团队与个人才能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

同时,也揭示了英伟达在芯片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商业秘密,让读者对这家科技巨头的核心竞争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黄仁勋的思维方式并不像商人,而更像工程师。

他之所以能在他人失败的领域取得成功,源于他总能既不受乐观情绪影响,也不被恐惧左右,仅凭冷静且耐心的商业逻辑,将企业远见推至极限。

对他而言,做出决策需要分析,不容忍对未来进行毫无根据的臆测。

他擅长从基本原理出发去审视技术,将复杂的概念简化为基本原则,商业就不过是另一个工程问题。

05

《命运》

作者:蔡崇达

“好的死亡就像熟透了自然从树上落下来的果子,死的时候,世间和自己都没有伤口。”

《命运》由李敬泽作序,刘德华、韩寒力荐,是一部探讨了人生和命运本质的作品,感人至深,同时也引人深思。

《命运》是蔡崇达继《皮囊》后,睽违八年的长篇小说新作。

小说以阿太的视角,讲述了一段跨越近百年的家族传奇。阿太的一生,是坎坷与坚韧并存的写照,她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

阿太的一生跌宕起伏,她对命运不服过,不信过,与之搏斗;她的人生得到过、失去过,始终“我命由我”;她生下了自己的命运,这人间她来过,她永不再回。

有些人是慢慢懂得爱为何物的,而有些人是一瞬间才懂得爱的。找到爱之前,要先找到自己:“想过不同人生的人,生活过不到一起去。”

阿太不仅讲了自己的故事,还有福建闽南沿海小镇几代人的人生故事、命运选择与时代浮沉。

《皮囊》是命运刺破人生的苦痛,《命运》是皮囊孤勇一搏的选择。《命运》超越了《皮囊》,并向文学的本质命题深深一跃。

众生艰辛,多少人如此艰难而又必须沉默地蹚过一个又一个日子;命运如海,人心有了羁绊,才有了着落。

一本让你痛哭、给你力量的心灵故事,读罢才发现,那眼泪竟是为自己而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