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站在不惑之年的门槛上,我的生活呈现出某种令人窒息的稳态:朝八晚六的工作,日复一日磨损着热情,体检报告上的异常指标却逐年攀升。房贷、教育支出、养老储备的三重压力在经济寒潮中愈发沉重。更可怕的是,我正陷入自我吞噬的生存螺旋——工作挤占锻炼时间导致代谢紊乱,精力衰退又迫使加班时长增加,而失衡的作息进一步加剧了暴饮暴食的补偿性放纵。我终于决定用《微习惯》里0.1%的改变动能,撬动这座即将凝固的中年冰山。
1.一个保温饭盒启动的中年救赎
24年9月开始自己决定带午饭计划,尽量给自己制作健康方便携带的饭菜,一开始有点别扭不习惯,甚至有点偷偷摸摸的,到后来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有一次保温饭盒忘到楼下桌子上,那是同事们拿外卖的地方,一个同事看到帮我拎到办公室了。
一开始,甚至有同事觉得我家里是不是有什么难处,才这么的苛责自己,单位餐厅有自助饭菜便宜也很丰盛的。甚至有同事好心的从餐厅给我带鸡蛋和红薯玉米等。我不得不给他们解释了我不是没苦硬吃,家里一切也都正常,只是想改变自己固有生活习惯,想让自己健康一点,体检报告上飙红的甘油三酯数值仿佛是一个不定时炸弹。
我是家里的顶梁柱啊,可不能再发生什么意外。现在80后猝死的新闻不绝于耳,我的使命没进行完呢,我怕死我惜命,因为我是父亲唯一的女儿,两个孩子唯一的妈妈。一个普通家庭重要的夹心层,连病倒都是奢侈。 后来成了习惯以后同事们见怪不怪了,甚至佩服我可以起那么早给家人和自己做饭。
2.通勤公路上重启人生齿轮
2024年12月初买了一辆自行车,决定骑行上下班计划。家里到单位5公里左右,走小路更近点,这个距离也是自己能坚持下来的距离。而且冬天是最好的起点,越冷骑车上班越舒服,身体慢慢变热,冒汗,风风火火到单位,那种热气腾腾感觉特别好。而且自行车速度可以让我更好的看到一些平常忽略的风景,比如路边摆摊人鲜亮的蔬菜,清新的树木花草香,从自己身边飞驰而过的汽车或者电动车,每一个人都在为生活忙碌的样子很美好,因为健康有奔头是人的幸运。早晚高峰时,排成长龙的汽车里驾驶员不耐烦的抱怨着什么,从他们身边轻盈骑行感觉酷酷的。
3.让历史马蹄声踏碎中年倦怠
2025年初,我又升级自己骑行套餐,加入孩子的故事机。故事机声音可调适合户外的音量,里面有大量的历史系列音频,从史记到明清朝历史都是有的,听的很过瘾。有故事机的陪伴,上下班骑行变得非常值得期待,整个是一种享受的感觉。
记忆闪回自己小时候的场景,家里没有电视,最期盼的故事时间就是一台老式收音机中午12点和下午六点半分别有小说评书节目,晚上八点多有一个女主持人讲故事的节目,晚上凌晨有一个神州夜航节目。有时信号不好,需要换各种方向才能听清声音,还有时候就是可奇怪必须用手拿着才清楚,离开手就不是很清楚了,至今为止我都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就是那样两个老式收音机接力,陪伴温暖了自己小学时光。不知道是不是经常听收音机的缘故,语文成绩一直都还不错,尤其是即时演讲能力一直是自己的强项。那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有一个一直讲故事不加任何广告的频道就太好了。
现在一个故事机就实现了我童年的顶配梦想,里面的音频被厉害老师娓娓道来,再加上专业技术制作出来后真的是听觉盛宴。就这样,一个巴掌大故事机,可以让人在现世安稳里听得到历史的隆隆回声。或许这就是科技赋予当代人的特权——在通勤车的车篓里上,也能筑起属于凡人的桃花源。
听着故事机蹬个自行车扫脸进单位,一开始门卫看我的眼光都怪怪的。像我这样看着年长还挂个故事机听着书来上下班的可能比较少见吧,后来就见怪不怪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开始我也没这么通透豁达的。上班离单位很远就把故事机关了收起来,下班离开单位很远再拿出来,感觉听个书偷偷摸摸的给感觉。后来想我又没做啥坏事,又不影响别人,为什么忌讳别人的眼光呢,说不定纯粹就是自我感觉而已,每个人都很忙的,谁有那个精力去关注一个中年妈妈。
想开以后我就彻底放开了,带着故事机骑车成了一种享受,这种美好的感觉是抱着方向盘的人无法体会的。被我老公嘲笑说我是用行动要把家里汽车彻底给放报废。他不理解,因为开车的人怎么能看到骑车人看到的风景,他没亲身尝试过,任何的描述都是一种精神传销。
中年人的成熟是从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开始的。四十岁,我开始决定重养自己,那些曾用来粉饰太平的能量,如今正从裂缝中汩汩溢出,浇灌着曾经踉跄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