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3.24:天下无道时已久,夫子有仁为木铎

「八佾篇第三」24 

【原文】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

仪地之官求见孔子,他说:“来到这里的君子,我没有没见过的。”孔子的随行弟子便为他引见了孔子。他出来后说:“诸位何必担忧圣人之道将亡失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夫子传仁道于天下。”

【注释】

“仪”,地名。有人认为是卫国的仪邑,但无关宏旨,姑妄听之可也。

“封人”,为官名。仪封人,即仪地之官。其当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人,故未载其姓名。

“请见”的“见”字,音义均同“现”。意为请求会面。

“从者”,即随行者。指随从孔子的弟子。“从”音“纵”。

“见之”,意为随行者带仪封人见了孔子。“见”音义均同“现”;“之”指代“仪封人”。

“二三子”,是仪封人称呼孔子的诸弟子。

“何患”,古汉语常用词。意为何必担心、哪用担心。

“丧”,亡失。这里应当就是指《论语·子罕》中的“天之将丧斯文”。“斯文”即礼乐教化,用以指代圣人之道、仁道。

“道”,此处指孔子所推崇的仁义之道。

“铎”,音“夺”,金口木舌的大铃,故称“木铎”。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先振木铎以警众。今天下无道,天意似欲以夫子为木铎,使其宣扬大道于天下,故使周游天下。

【评析】

本章可谓是对孔子的终身定评,仪封人亦堪称孔子的千古知己。

2500年前,孔子在鲁国辞官出行,周游列国,宣仁义之道于天下。无奈无人肯用,好像“天之将丧斯文”,就连门人弟子中也不乏担忧者。但仪封人与孔子见面后却坚信:仁义之道不会亡。仪封人认为,正因为天下无道已久,所以天意才欲以夫子为木铎,使其宣扬大道于天下,故使其不安于位而周游天下。

2500年后,孔子有了外国知己。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认为,只有华夏文明才能真正给予世界永久的和平。他说:“人类要想解决二十一世纪的问题,必须要到中国的孔子思想和大乘佛法中汲取智慧”,“凭借西欧的手段是无法为人类实现在政治上、精神上的世界统一的”;“以中华文化为主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将是人类最美好和永恒的文化”。

曾于1920年在北京讲学一年的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中国人只追求正义和自由,娴静而优雅。在对人类幸福所起作用的所有点上,中国文明都比欧洲文明出色。在中国发生了年轻的改革家们的强劲运动,如果再给他们少许时间,他们将使本国返老还童,创造出不可预测的更为伟大的文明。”罗素还认为:西欧从犹太人的宗教和伦理中继承了狂信、宗教上的不宽容、国家主义的部分。但由于公元前六世纪的伟人老子、孔子的存在,使得这些因素基本上没有对中国文明产生影响。

与罗素和汤因比博士对孔子的认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颇有一些国人,身为炎黄子孙、华夏遗民,却坚持认为夷狄是对的;不但奉夷狄主义为宗祖,还大肆毁灭华夏文明。用唐朝文学家陈黯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生于中州,而行戾乎礼义,是形华而心夷也”。其崇洋媚外、数典忘祖之举,实在是令人所不齿。

汤因比博士曾在21世纪来临之前预言:“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现在看来,“中国人的世纪”很可能会迟到,但却绝不会缺席。因为正义、理性与和平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谎言虽可蒙蔽人民于一时,却绝不能蒙蔽人民于永远。

时间是一面照妖镜。过去的妖孽,现在已经现行;现在的妖孽,未来也必现形。到那时,孔子之道才会正本清源,才会真正回归和复兴,汤因比博士所预言的“中国人的世纪”也才会真正来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