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逝,转眼2021年都过了一半了。想想去年这个时候,就是A股开始起飞的时候,而且持续了很久-差不都六七个月。
但是今年整体不咋滴,主要还是涨多了,大部分行业的业绩跟不上这么长期的上涨,只有少量行业处于高景气-后面慢慢说。长期来看,公司的涨幅和我们经常说的ROE息息相关,因为这才是代表公司给股东创造收益的底层数据。就连我们A股最好的行业白酒也不行(个别中高端白酒稍微好点,比如舍得、酒鬼酒、水井坊、汾酒)。
我找了一些数据,北上资金主要集中在哪些行业说明这些行业长期就是好的行业,这一点很明显可以给我们指明投资的方向,不用你费心费力挖掘没有被发现的好行业。一级行业主要就是:食品饮料4000亿、金融服务3400亿、机械设备3000亿、医药生物2500亿、家用电器1800亿、电子1500亿、化工1100亿、信息服务960亿。总结起来就是消费、医药、金融、科技和高端制造等。而其他什么军工、纺织、商贸等等行业其实可以少费点心思。下面来具体说说这些行业的情况。
2021年上半年,外资减持较多的就是食品饮料(主要就是白酒),增持最多的就是机械设备和金融服务,后面我们会看到增持的主要就是新能源汽车、光伏和银行,而增持的对象也主要集中在那几个公司。
比如第一的食品饮料,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大也是最有潜力的市场。目前,消费品行业的发展已从渗透率阶段过渡到市场占有率阶段,从渠道扩张进入品类提升阶段。品牌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因为这个可以更有效长期的占据市场大多数份额。这里面最大的还是白酒,整体4000亿的持仓,白酒就占了300亿,而白酒主要茅五泸汾等。其他的主要就是调味品、乳液和啤酒,而这几个行业主要基本上就集中在一两个公司,例如调味品的海天味业,乳业的伊利股份(蒙牛在港股),啤酒的重庆和青岛啤酒。
所以这么来看,外资投资很简单,就是买行业的绝对龙头,消费品的弱周期使得张为变化并不大。而且这些公司长期的ROE也是明显高于其他公司的。对应涨幅的趋势也是一致。所以,买这些行业的ETF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另外,2021年上半年,我们看到,食品饮料是减持最多的行业。这里面主要的贡献是贵州茅台,茅台现在的PE基本在55左右,远超均值30倍。当然,白酒整体PE都是很高的,所以,我个人觉得白酒匹配未来的增速整体估值较高,未来上涨概率较小。我们投资无非就是寻找概率更大的机会。
再来看看未来长期比较火的机械设备。产业政策是制造企业龙头公司高速发展脱颖而出的基石和催化剂,比如新能源汽车和光伏,可以看到上半年这块流入约500亿,主要集中在光伏和电池,主要的公司也非常的明显。政策可以带动修去的爆发,也能提高行业的门槛,加快行业的优胜劣汰,优化龙头企业的供给格局。在碳中和和碳达峰的大背景下,政策+需求+技术变革的三轮驱动,下半年这块大概率维持高景气的行业。
这里面一个重要的细分行业就是工程机械,这类企业主要是针对B端为主,产品追求极致的性价比,具备技术壁垒和成本优势的公司更容易做大做强,比如三一重工、恒力液压等。三一重工已经是高端制造业的代表,成为挖掘机全国第一、混凝土机械行业全球第一,成为了全球第六大工程机企业。而恒力液压则是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配套企业。
接下来看下医药生物,整体持仓都维持高位,喝酒吃药行业都是好行业,ROE整体也算非常不错,最高的还是医疗器械服务,确定性也更高,也涌现了很多的大牛股。比如化学制剂里面主要的就是恒瑞医药。医疗服务的爱尔眼科、金域医学、泰格医药、通策医疗、药明康德,器械方面最厉害的迈瑞医疗等等。但是今年整体是流出7个亿,看了下这里面主要是药明康德流出128亿元,上半年CRO等方向涨幅很大,很多股东减持较多。
然后是金融服务。这里面长期维持较高ROE的主要就是保险的平安,银行的招商、宁波、平安,兴业等,券商的东方财富。虽然整体银行增速较慢,股票收益一般,但是对于外资来说,金融是持仓的重要部分,大概是因为稳定性更好、确定性更高。股神巴菲特对银行也是情有独钟,比如富国银行、美国银行、合众银行等,还持有保险和券商。在欧美存款为负利率的环境下,国内银行有着更稳定的经济环境,有着更高更确定的收益,难道不香么?
白色家电也是大消费里面长期业绩很好的一个行业,虽然公司不多,可能壁垒很高,大行业公司少,所以竞争格局比较好,ROE也是非常客观的。从持有市值来看,美的合理和海尔之家一直比较高,其中三花智控一部分属于家电,一部分属于新能车,今年增持比例也比较大。小家电这两年比较好的就是智能小家电,比如最牛逼的石头科技和科沃斯,这块主要就是以扫地机器人为主的家电。长期,市场的新的供给会产生刺激不断的消费升级需求,相比传统家电,预期好很多,流动性也更强。
电子行业主要有半导体、电子制造及光学电子,今天例如最多的还是半导体,近期也是处于上升阶段。另外持有比较多的就是消费电子这块,比较有代表就是立讯精密、歌尔股份,消费电子一直也是一个大的行业,我国庞大的网名数量为这些新兴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加之人均收入的循序提升,消费升级行业不段提升,而这个行业重要的逻辑是公司的不段创新增加产品的供给来提高收入,比如智能手机、蓝牙耳机,未来的AI眼镜,等等电子消费产品,不段的新产品产生新的消费需求。安防设备龙头海康威视,今年减持非常多。
化工的周期性标比较强。去年疫情导致消费锐减但今年需求却报复性反弹,我们看到化工类公司今年业绩也非常的好,另外还有钢材和矿产等。这里面占了十分之二的万华化学业绩长期非常的好,ROE基本在30%左右,因为实力强也弱化了周期性的特点。我国经济增速的不段南方换也导致了化工行业从原来野蛮成长到精细化规范管理发展,工艺技术的优化及差异化产品的开发,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行业分化开始提速。万华的目标是向全球聚氨酯龙头企业迈进。农药代表就是扬农化工。华鲁恒升是成本领先与内生增长企业的典范。
另外还有就是新能车电池上有的材料公司,比如恩揭股份和天赐材料。在新能车方面,外资重仓不段,毕竟未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是引领全球的。
在信息服务里面,占比最高的是计算机应用,其次是传媒。这里面主要的公司比如造价软件的广联达、金融软硬件的恒生电子、人工智能消费品的科大讯飞、还有用友网络、科大讯飞等。在传媒方面,持仓最多是分众传媒。
今天就说这几个主要的行业。其他行业也有优秀的公司,但是相对于这些来说,数量要少,行业规模也相对小。
所以,整体来看,外资在各行业买的公司数量不多,资金集中的公司数量非常有限,而这些公司恰恰又是非常好的公司,从而也会带来客观的收益。但是落实到个人,我一般是觉得买股票不是一个很优的选择,相对更好的就是买行业指数或者综合指数。比如说,你看好消费医药,就可以买这两个行业的ETF,享受行业带来的红利,当然还有什么新能车、光伏等等。我也一直老生常谈,买ETF是很舒服的操作方法,不像买个股那样出现风险大、玩心跳、睡不早、大概率亏的情况。因为好的行业,短的话几个月就起来了,慢的话一两年就行,很多行业都是长牛行业。
比如最近要推出的双创ETF,包括科创和创业板的公司组成的ETF,我看了下公司,实在太强大了。大部都是未来潜力无限的新兴行业的龙头公司,医药、新能车、芯片等等
我也一直老生常谈,未来房市的“长钱”会逐步向权益市场转移,这是一个大趋势。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推荐是为了什么?是不是可以从中可以抽成获利?我的妈呀,哎,我要是要那么大的影响力就好了,事实上买不买、买什么和我都没什么关系。
怎么说呢,就是想说说一些想法吧,跑步和写东西一个费体力,一个费脑力(也没怎么费,水平有限,简单写写),但是我还是比较乐意。这就是原因。这篇文章,花了我一点时间,主要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还有码字,我看了下,有3000字了,应该是最多的一篇了,确实够费神费力的。所以,相信不相信就看自己。
最后附一个ETF的清单。这里面想说一个中概互联网或者恒生互联网,由于行业监管等,最近很多大佬公司,比如腾讯、阿里、美团、京东、百度、快手等调整很多。这个时候是不是机会我也不清楚。
祝A股长牛,祝大家与时代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