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耐人寻味的小事件:
昨天早晨,一位同事手机瞬间死机,无法进行任何操作,于是他自己动手,按照从手机维修店偷偷学来的招数拆一体机外罩物理重新启动,结果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连手机外盖都没有打开。
而在拆卸的过程中,恰巧又被另外一位同事看到了,他问清状况后,二话没说百度了一下,发现这款手机的手机重启热键用的是另一种方法,但仍可通过热键重启的方法解决问题。于是那位同事半信半疑的使用热键尝试后,果然重启奏效。就这样,一场对手机的肆虐性重启在百度出了一个新方法解决死机问题后收场了,相信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他的第一反应绝对应该是尝试用第二种方法,而不再是固执地使用第一种破坏性拆机的方法了。
“万事问度娘”,这是我一直挂在嘴上的口头语。
虽然庸俗,但体现的是一种践行精神。
不懂就去问,不会就去学,这是老师从小就交给我们的。可,很多人并没有完全适应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拿着智能手机却除了会刷微信朋友圈、上网刷个新闻外,其余的功能基本都是摆设。于是,碰到了一大批的应用问题后依然会左问右问,更有甚者会有同样的问题今天问、下次遇到继续问,更为夸张的结局是如果问了周围所有的人都无法解决时,放弃也就成了问题的终点。
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一位同事拿了一款三星手机,不知道什么原因,不会下载东西到本地库,而且也从没有下过,凡是有需要下载的东西,总会找人这样说:“有个东西需要下载,我手机下载不了,我发给你,你给我下载下来”,而且情况是,如果这次你给他下载了,那么你就被附身,以后会直接找你下载没道理。他这款手机用了整整三年,而我给他整整下载了三年的东西。在这期间,我通过百度搜索关于三星手机下载方面的内容,解决方案其实相当简单,就两个手机助手(手机和本地电脑都安装手机助手)而已,告诉他方法也是不了了之,也许是怕手机与电脑的交互让手机中毒,也许是怕搜索带来的时间浪费,个种原因不得而知。好歹是后来换了台苹果手机,但他的这种惰性情况不降反长了,不仅“实现”了无法下载,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无法上传,截止目前,凡是通过手机收发的东西都需要他人帮忙,这种情况估计会再次持续到这台手机寿终正寝的那天。在这个互联网横行的时代,遇到这样的角色,你也是不得不佩服的稀里哗啦。
另外一个相对立的是属于自己的故事
第一次微信收到他人分享的word文档(安卓手机),因为不知道怎么下载,且无法下载却只能收藏,但收藏后始终无法在手机的本地文库找到那篇文档的具体位置,于是通过百度搜索后,花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看了一篇教程,瞬间明白了它的存储路径的放置原理,而这件事带来的好处是,在部门内我是唯一一位可以在手机上找到并下载微信收藏文件的人,苦恼的是现在基本上所有有此种需求的个人都会来找我!事实上,你说有多难?其实真不难,百度一下,花5分钟时间就可搞定的事,在简单一点,我在操作的时候,你偷偷地学一点不就解决了吗?到底为什么会让如此之多的人放弃,甚至为食这种嗟来之食而遭受闭门羹和白眼呢?
人性深处的依赖性和惰性
长期的消极等待大于积极主动
习惯于寻求他人帮忙
问人和找人办事是最不费事、费力,最简单的处理方式
曾经的自己,也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但,我尝试着做了一些改变,于是
成了部门内电脑使用方面做得最好的,只要部门内有这方面的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我。
其次,也是部门内在手机日常应用使用方面、手机新应用、新功能接触方面做得最好的,比如手机微信和WPS等等。
而做到这些,养成了诸多习惯后,彻底摆脱了伸手党。
“勤动手、勤动嘴,不怕麻烦,循序渐进”,同时树立了“只要学就一定会有用的”理念。
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怕麻烦,帮忙去解决。
有困难和问题,勤通过各种渠道去解决,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上网搜索查阅。
保持好奇心。阅读和使用中,碰到不明白的、不知道对方是怎么得来的东西,勤不耻下问或上网搜索做法,让更多东西变成自己的拥有和能力
简单吧,仅此而已。
事实上,想通了这一点,接下来的就是践行践行,还是践行,不断地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