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级群朗读“明朝那些事儿”第三天了,觉得这作者能把历史简洁化,当成一个口耳相传的故事来讲,挺有意思。中午准备睡觉前,跟老弟趴在床上,
“哎,大鹏,咱俩看点历史呗,挺有意思”
“啊,有没有视频啊,我还是比较喜欢看视频。
总得先让他找找啊,我还在想他刚刚的问题,他已经找到了“有哎!”特高兴的样子,终于不用看书那么枯燥了,打开视频,看了看,就像昨天讲到书中的宰相脱脱,视频讲解理论性太强,实战性,也就是有趣性不够,大鹏提前没看过这本书,我觉得他看视频也是坚持不了几天,就替他做了主意,咱俩每天中午两章,我读一章,你自己看一章(老弟呢,因为他小学阶段我正好高中、大学),那时自己没有能力去想为他做点什么,家里对教育又没有过多重视,所以不太喜欢读纸质书,但好在若跟他一起读,他脑袋瓜我觉得还不错,给他讲前边,他基本能不出错的想到下面的内容,期间,遇到两个疑问“撒花钱”是什么,明朝建立时间到底是1344还是1368?顺手就拿起手机赶紧查了查,尽管对于初中生,但他之前可能不会去做。最后晓得了原来“撒花钱”指的是百姓没钱闲逛白耍也要给钱啊,明朝是1368开始的!读到一章半点,还剩下一大部分,我很有自信的认为这本书只要引领一个开端,就可以自己读的很好玩。
他自己默读的时候,我很悠闲的打开手机看了看群消息,今天说来也巧,看到晨阳爸转发的一篇文章,我看他在学校群也发了一遍,不知道能看到的有多少,但相信发的人是有心的,我觉得真好,给自己解决了最近的一个大疑惑。因为每天在两个班级群穿梭着鼓动大家去参与朗读,其实我最不擅长的就是鼓动大家做一件事,除非我认为它“应该”不错,注意我的言辞——“应该”(也就是说不是在活动刚开始就参与的,而是进行了一段才参与进来的)我也是像我们很多家长一样的心理状态,最好让我先看到一点有进行下去的曙光,或有“我认为的”“符合我想法”的价值,不然别想撼动我,我也一样的,。但一会儿我讲宇航妈的这张图片时,大家就明白我要说啥了。
是这个活动改变了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观点。刚开始这个活动,大家还记得吗?嘉妈写了策划书给我,我看了一下,没有聚焦太多的精力,觉得搞起来没那么容易,也就没有给予期待,但还是给出了策划书的建议,(跟嘉妈的合作,真能碰撞出火花我感觉,因为有回应,不是一石扔下去激不起浪花,没反应,加之她也善于思考)但我不确定活动能进行到哪一步,说实话我只有百分之20的把握,包括对内容、形式、大家的水平…嘉妈说“我孩子也在这个群体中,能做好就做,看能到哪一步”,我佩服她,但还是没有影响我的不确定性,直到第一晚预演,都是嘉妈在张罗,看到大家踊跃报名,我看,哎?还可以啊,于是就加入了,跟嘉妈经过第一天的练习及时调整策略,完善方案,才有了接下来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有曲折的,元老们应该清楚。你看,即使是老师,我也是这样一个不会太受鼓动去参加活动的角色。但往后,我感觉自己会提升很多,至少有些活动我会主动去参与了,一年才有几件这样有意义的事啊,共同参与也挺好!
宇航妈那幅图,我们就是那个小孩,蹲在地上,等啊等啊,等了那么久,这件事还是没有成效,好了,放弃了!现在咱再来看,先有粗大有力的树根,才会有树枝树叶,要想枝叶繁茂,得耐得起长久的等待,这种等待就是你持续不断的努力,不轻言放弃,不断滋养它,一旦放弃,你就一辈子看不到破土的那一天。我们大人孩子也是,觉得有意义,先去做了再说,越是有价值的东西等待的时间越久远,一定记住这句话!21天,这才算哪儿跟哪儿啊,
我有那么一个时刻,觉得自己开家长会好絮叨,在群里各种鼓动好絮叨,就怕大家关注不到好东西,就不停的絮叨。直到看了晨阳爸的转发。
再者,用表扬代替批评,换种方式。
不管对孩子、爸妈还是自己的家庭,“疲劳轰炸”是很要命的,要么转变方式,要么点到为止,人不是一刀切,感知能力都不一样,所以顺性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