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教授:能让你真正变有钱的,不是拼命赚钱,不是使劲攒钱,而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追逐财富的路上,太多人一头扎进“拼命赚钱”的奔波里,或是困在“使劲攒钱”的计较中,可最终往往事与愿违——有人早出晚归却始终囊中羞涩,有人省吃俭用却总遇意外漏财。
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早已点破这层迷思:“钱,它其实是一种福报。你没有福报,你追不上,福报具足的时候,钱就会追着你跑。” 真正决定财富高度的,从不是努力和节俭的程度,而是藏在福报背后的修德与积善。
一、钱不是赚来的,是福报“吸引”来的
很多人把财富短缺归咎于不够努力,可现实里,用心赚钱的人比比皆是,财富却偏偏偏爱少数人。曾仕强教授给出了答案:“钱不是你赚的,是你累世的功德积成财库,有了财库还要懂得修持,财富才会来。”
财富就像灵动的精灵,不会被盲目追逐者捕获,却会主动汇聚到福报充盈的人身边。这种福报并非玄虚的宿命,而是由品德、心态和行为共同构筑的“能量场”。就像磁场吸引铁屑,当一个人的福报足够时,商机、贵人、机遇都会不请自来,这便是“福至财来”的本质。
反之,那些不择手段敛财的人,看似赚得盆满钵满,实则是在消耗自身福报。曾仕强教授提醒道:“没有福报支撑的财富,就像流沙握在手中,终会流失殆尽。” 这样的人即便短期获利,也往往伴随着是非纠纷,最终得不偿失。
二、修德是根本:“德本财末”才是财富正道
“德本财末”是曾仕强教授反复强调的财富准则。在他看来,金钱、房产等有形资产都是“假的”,唯有品德是能伴随一生的“真财富”。我们终其一生追逐财富,本质是“借假修真”——通过财富的考验来提升品德,而品德的提升又会反哺财富积累。
胡雪岩的人生轨迹正是这一准则的生动印证。他经商时坚守诚信原则,创办胡庆余堂时立下“戒欺”匾额,善尽社会责任,在动荡年代仍能广结善缘,这便是修德的过程;而他后来因不守分、失底线而落得败局,更印证了“德不立则财难守”的道理。
曾仕强教授指出,现代人最该过的就是“金钱关”。若一天到晚只想着钱,把财富当作唯一目标,反而会陷入迷茫。真正的智者会把财富当作修德的工具:拓展人脉时修炼包容,应对利益时坚守底线,获得财富时懂得分享,在每一件事里提升品德,财富自然随之而来。
三、积善是捷径:“心存善念”就是攒福报
“财神爷最喜欢一种人,那就是心存善念的人。发自内心的善,其实就是在为自己积累财富。” 曾仕强教授眼中,积善是最直接的“攒福报”方式。
这种善并非刻意为之的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善意流露:对陌生人的举手之劳,对合作者的坦诚相待,对困境者的雪中送炭。这些看似微小的善举,实则是在播撒财富的种子。生活中常见的“乐善好施者遇贵人相助”“诚信经营者得长期合作”,都不是偶然,而是善念积累的必然结果。
积善不必求回报,因为福报的回馈往往悄无声息。曾仕强教授说:“不要急着要结果,福报的积累就像种树,根系扎稳了,自然枝繁叶茂。” 当善念成为习惯,福报便会慢慢充盈,财富也会在不经意间敲门。
四、普通人的财富心法:小富靠勤俭,大富靠修德
当然,修德积善并非否定努力与节俭。曾仕强教授强调:“小富由自己,大富要由天。” 勤俭守分是实现小富的基础——勤奋创造机会,节俭积累资本,守分确保财富来路正当。但要想突破瓶颈,实现长久富裕,就必须在勤俭之上修德积善。
这份财富心法其实很简单:
1. 做事守底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所为有所不为;
2. 待人存善念:不斤斤计较,主动传递善意;
3. 修德不松懈:把提升品德当作终身目标,而非阶段性任务;
4. 对财常知足:尽人事听天命,富则造福他人,贫则安贫乐道。
曾仕强教授的财富智慧,本质是让我们跳出“为钱而钱”的误区。赚钱不必拼命,攒钱无需苛待,当你把精力放在修德积善上,让福报慢慢充盈,财富自会追着你跑。
毕竟,能守住的财富,从来不是赚来的,而是修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