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天更新坚持下来还真是有点难。学校单调枯燥的生活,每天都是如此,再加上没有一个自律、良好的生活习惯,真是每天没啥写的。故而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吧!
题目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声:颠覆性技术创新在目前的制度下是难以实现的》,网址是:https://mp.weixin.qq.com/s/rtNicXvo-hrcUWdIbHespw。
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出席在上海大学举行的“机械与运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国际高端论坛、做主旨报告时,提出的观点---“颠覆性技术,这种创新在目前的行政审批和评审制度下,是难以实现的。”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知道这一观点,必定很有深意,对目前的很多情况可能就是一种讽刺。当时会场,有相当数量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有国家科学基金委的负责人,这些人可谓是代表着我们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前沿,同时呢?在各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评审中,他们的作用举足轻重,甚至很多时候都是一票否决权。
虽然我不在会场,但是能感觉到当时的那种气氛,这个观点一出,必定或多或少的会得罪不少人。也一定会得到很多,伟大、高尚学者的热烈追捧。
徐院士的观点中,对创新给出了他的理解。创新的“顶峰”是什么?正是颠覆性的技术,而作为一种“改变游戏规则”的前沿、颠覆技术,其具有两个共性:
1)是基于坚实的科学原理,它不是神话或幻想,而是对科学原理的创新性应用;其实这个观点与马斯克所追求的第一性原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从事物和科学最本质的原理出发,来思考问题的发展和规律。
2)是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创新,并非设计、材料、工艺领域的“线性创新”;技术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从集中到分散细化,现在则正在进入,分散细化后的再交叉集中,这正意味着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迁移和综合。“线性创新”虽然能推动技术的发展,但是其速度和进程可能无法适应时代的额发展。反观现在的时代需求,到处都在追求速度,就连每个人自身的发展,都会变成“快速、狠狠的成长”,其他学科更是如此。
目前,在颠覆性技术取得创新成功的最经典案例,非埃隆·马斯克(Elon Mask)莫属。他先后涉足互联网支付Palpay项目、用于未来太空商业旅行及星际太空移民的Space X火箭、颠覆传统燃油发动机汽车的特斯拉(Tesla)电动车以及可能成为人类第五种出行方式的“超回路列车”。纵观这些项目,其核心都是颠覆性的创新技术。继比尔·盖茨、斯蒂夫·乔布斯之后,马斯克成为又一个时代偶像。但是,有一个问题诞生了,近代为何这些颠覆性的技术都是出自美国呢?这个值得我们好好想想。
正如徐院士所言:“在古代,那时没有科技部和教育部,也没有各种支持科研的基金,但是我们却有这么多的伟大发明;可现在,无论是科技部、教育部还是国家自然基金委,在科研投入上不差钱,这么多钱为啥就砸不出创新来?!正是由颠覆性技术的本质决定的:在新想法、新技术冒尖的时候,大多数人一般都不看好、不赞同,甚至无法理解。而我们国家现有的重大科研项目都是搞专家评审制,专家们坐在一起评审、投票,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把真正具有创新想法的项目给投没了。
在我看来,颠覆性技术难以实现的原因,不只有行政审批和评审制度这一个原因。导致这一现状的还有很多。比如,根植于我们文化中的等级制度,成者王败者寇的圈子文化,以及浮躁无法安静的心。一个学校,权力最大的校长更多的不是为老师们服务,而是搞些政治斗争、利益分配的问题,其学校的发展必然有问题。还有圈子文化,就太明显了,同样是一个问题或一个事情,一旦有院士牵头,就一下变的很了不得,动不动千万上亿,而很多小老师则是在狭缝中挣扎生错。目前很普遍的 现象就是,学校老师们开公司这个事。作为老师的责任时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但是总有些不安分的心,去搞个公司。当然了,不是说不能开公司,而是永远要牢记自己的身份,老师就是老师,一旦涉及商业和太多利益,那么很多事就变味了。
上述谨代表一家之言,个人观点。当然祖国能生生不息的传承这么多年,自然有他的伟大之处。让我们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也为颠覆性技术贡献自己。
倾听幸福
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