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音乐浪潮来袭,我们失去的会是什么(一)

实体唱片的没落,的的确确不可逆转,不仅仅是国内,亚太、欧美都有向数字音乐全面转型的趋势,之所以说全面转型,是因为在流行歌曲领域欧美发达国家的数字化早就实现,但这几年越来越令欧美乐评人焦虑的问题是,很多独立、非流行音乐人也逐渐接受数字化发行。

那么,如果真的在不久的将来,CD沦为跟黑胶一样的老古董,我们失去的又是什么

之所以要强调失去的,是因为我觉得数字音乐的好处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了,方便、快捷、廉价、时尚、环保.........但就目前的技术来讲,作为主要的网络音乐传播载体的MP3文件格式,哪怕是320k的,离CD的音质还是存在一点差距,但可以预见,这种差距会随着技术发展越来越小,最后反超CD。

但对于许多像我一样还坚持实体音乐的人来说,原因更多还是出于文化层面的因素,而非技术。就像我抵制kindle而坚持买实体书一样,不仅仅是由于纸质的阅读快感,更是实体书的收藏价值,对我来说,真正能反映我文化品味的,是书架上一排排横陈的书脊与CD,而非屏幕显示上表明亮丽实则苍白的电子文件缩略图。

在这里,并不是想当宣扬保护实体产业的时代脱节者,而是想说明,目前音乐消费市场的局面,数字化因其廉价方便而占据主流,CD则成为了一种品味与小资的象征,这一趋势发展下去,CD很有可能重复黑胶碟的历史。殊不知,当年CD技术刚出现时也是一片质疑声浪,高举黑胶拥护大旗,在这两者的斗争中,CD凭借低成本低售价愈加普及,黑胶则愈加小众化,两种倾向随着时间推移各自加剧,也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CD会从小资消费品变为古董奢侈品。

可能有关心音乐史的朋友会问,那么在黑胶碟普及之前流行音乐以什么为载体,答案是电台,在60年代之前西方国家的受众都是通过广播电台来接受音乐,黑胶碟普及后(是普及而非发明),这种载体的变化对音乐带来的最直接的改变是从单曲到专辑制作的改变,甚至可以称之为进化,正是以专辑为单位的发行模式给了艺术家更大的空间与条件去制作音乐,于是就有了西方摇滚史上最辉煌的60年代

而在CD对黑胶的取代,并没有改变以专辑为单位的实体唱片发行模式,甚至因价格和技术的一降一升反而改良了,让音乐的消费者更多也更国际化,但这种进一步普及带来的确实商业化程度的加剧。在CD正式独占鳌头的80年代,亦是西方流行音乐商业化的开端,社会主流大众听的音乐不再是the beatles、bob dylan、The rolling stone充满试验性质与批判性歌词的摇滚,而是MJ、麦当娜的以情爱为题材的流行歌曲,包装、宣传、炒作、巡演、接代言等非音乐的盈利途径也正式取代了单纯做音乐而成为音乐人的主要工作

那么在下一波即将到来或已经到来的数字化浪潮中,又会给流行音乐带来怎样的变革呢?除了非音乐的盈利途径会加剧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属于电台时代的单曲制作与发行模式又回来了...............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网易云音乐2013年4月上线,上线两年便实现用户过亿,截止到2016年6月,用户已过两亿。 而在之前,酷狗音乐客户...
    fou7阅读 19,714评论 5 77
  • 又是一年的六一儿童节,上班路上看到那些打扮的漂漂亮亮欢呼雀跃的孩子们。想起了我小时候过六一时,特别担心六一那天下雨...
    燕倾语阅读 185评论 2 2
  • 对于权利,有种天生的渴望! 不知从什么时候,我开始受到了权利的诱惑,对于权利有种天生的的敏感!或许是因为权利总是在...
    凡尘毒尼姑阅读 310评论 0 0
  • #转型与蜕变30天自由写作第2篇# 这次飞回国内才想起来把装着中国手机号码的备用手机落在欧洲了。于是我度过了24小...
    旅途中的文森特阅读 634评论 1 10
  • 寒露,查了一下,是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一路上已经看到有人在陆陆续续耕种,收完玉米,又要开始种小麦了,又是一年播种...
    IImagineme阅读 16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