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我是怎么发现这本书的。
此前,做事没有规划,所以经常会处于瞎忙、乱忙的状态,把原因归咎于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行动松散。上上周,读完《这就是OKR》,找到了科学制定目标的方法论,也因此给自己制定了阅读目标。过了几天后,发现,咦,都有了目标,怎么还是没能按照目标的指引去行动?猜想,有了目标,还要有强大的执行力做保障,可能自己还存在执行力不够的问题。于是,去得到app里搜索关键词,看到了成甲老师解读的《从行动开始》,听完后,顺势打开了电子书开始读,读完后,觉得确实解决了困扰。
我从一个基础认知、一个行动模型和几个技巧分享我感知到的这本书。

一个基础认知
你无法达成目标,不是意志力的问题,而是因为你不懂科学的行动方法。
之前和小伙伴聊天,有人会对我作出“真有意志力”的评价,理由是看到我能够坚持写作。与此同时,他们会说自己“意志力薄弱”,所以难以持续地去做一件事。但讲真,知道自己真不是个有意志力的人,之前做事从来没能持续。
事实上,人都是懒惰的,天生没有谁意志力强大。包括在那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中,可能我们此前对它持有不够客观的解读。
把一些四岁大的孩子单独放到一个房间里,在他们每人面前放一颗棉花糖。然后告诉这些孩子,如果能等15分钟再吃掉棉花糖,他就可以再多得一颗棉花糖,如果吃掉棉花糖,就无法得到额外的棉花糖。结果是有些孩子果真忍耐了15分钟,换得了额外的棉花糖,而其他孩子,平均忍耐时间大约是2分钟。这个实验还没完,研究人员对上述孩子进行了追踪,发现能够忍耐更长时间的孩子之后在人生的方方面面表现都优于其他孩子。
这个实验的结论是,自制力的强弱会对人生的许多方面产生影响,那些能忍耐15分钟的孩子自制力、意志力更强。
可是作者问,那么小的孩子真能凭借坚强的意志来控制自己的欲望吗?
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那些孩子为了调用自制力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摆弄自己的头发、把棉花糖当玩具玩、四处走动等等,他们通过这些方法帮自己转移注意力,进而实现了获得额外棉花糖的目标。
所以,作者认为,意志并非关键,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不管你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如果没有行动的话仍然不会产生任何结果。
有了这个基础认知后,你还会因为以为自己意志力不足,而不肯开始吗?或者在行动过程中一旦遇到中断,就把原因归咎于意志力差而放弃挣扎吗?
一个行动模型
人的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模型来解释:ABC模型。
A=Antecedent(前提条件)
B=Behavior(行动)
C=Consequence(结果)
前提条件是指引发行动的环境,比如,视力下降(所以你戴眼镜);感到困乏(所以你上床睡觉);朋友对你说“请你吃点心”(所以你吃了点心)。以上视力下降、感到困乏这些都是前提条件。在前提条件下你做出了戴眼镜、上床睡觉等等的行动。
作者认为,前提条件是触发行动的必须,但仅有前提条件,不足以让行动多次重复。
如果出现戴上眼镜依旧看不清东西、吃了点心后觉得难吃等不好的结果,那么人就不会重复这样的行动。相反如果出现戴上眼镜看得很清晰、点心很好吃等结果,那么人就会自发地重复这样的行动。
所以影响行动的都有两个因素:前提条件和结果。
我把书中提到的关于吸烟和跑步的前提条件和结果摘录如下:

因此,当我们想要重复某些能给自己带来长远收益的事情,或者想要克制某些有损长远利益的事情,就需要同时同考虑前提条件和结果。
对于有益的事情,一方面,增加前提条件以触发行动的频率,另一方面,给自己创造好的结果体验以帮助自己坚持。比如,如果想跑步,可以给自己创造类似的前提条件:买双心仪的跑鞋、邀请好友一起跑步等等;因为跑步不会带来立即的满足感,所以,可以通过跑完步喝杯美味的饮料、发朋友圈晒下跑步勋章进行自我奖励,帮助自己坚持。
对于想戒掉的陋习,一方面,消除前提条件以杜绝行动触发,另一方面,找到替代行为以降低我们对陋习带来的愉悦结果的依赖。比如,如果想戒烟,那就应该不买不随身携带香烟、避免和吸烟的人接触;同时可以通过找到替代行为来获取吸烟后立即可得的“放松感”,比如冥想等等。
我觉得ABC模型最大的作用在于让我们同时从源头和结果想办法,去管理自己的行动。而不是说只关注源头或者只关注结果。
几个技巧
1.保持客观
书中举例:一个人好不容易戒烟三个月,在以为自己即将成功的时候,却在饭局中接过了别人递过来的香烟,开了这个头后,自己又买了一包烟一整天就吸光了。这时,多数人会开始自暴自弃“我真是一个没用的家伙”、“反正也管不住自己、干脆放弃戒烟”。
作者说,事实上,你只是偶然吸了一根烟而已。那么今后不要坐到吸烟人的身边,给自己营造一个与香烟隔绝的环境就可以了。仅仅因此就自我贬低,得出“自己没用”的结论、放任自己的情绪,这是毫无根据的“认知偏差”。这时应该做的不是盲目的情绪化,而是寻找并实践解决方法。
这个例子真是讲到了心坎里,我们在行动的路上,有多少次,是因为一点小小的差错就把自己全盘否定、陷入无休止尽的自我责备中。而这样的下意识反应从来没能支持我们去行动、去变好,不是吗?能导出结果的不是情绪,只有行动。
所以说,保持客观和冷静真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习得的心态。
不要冲动,保持理性。
不要主观,保持客观。
不要抽象,保持具体。
2.用数值来衡量现状并据此制定目标
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目标对于引导行动具有重要意义。什么是好的目标?它是明确具体、有一定难度而又可以实现的。制定目标这件事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我在读完《这就是OKR》后给自己制定了提升阅读效率这一目标,其中一项拆解后的目标是:每天阅读金句10分钟。看上去这没什么难度。
但是,作者说,当你在给自己提出有具体数值的要求时,一定首先要用数值衡量下自己的现状,再去判断你的现状和要求的相对位置,这样你就能知道自己现在的能力能否支撑你去给自己提出那样的要求。而不是不假思索地给自己提一个注定无法实现、注定要给自己带来打击的要求。
于是,我去回想了过去的一周,我有几天做到了每天阅读金句10分钟这一目标(这个目标上个月就给自己提出了),数据展示,居然一天也没有。所以,我意识到即便这个要求看上去很轻松,但事实并非如此,于是我把目标调整为:每天阅读金句10分钟,一个月完成20次即达标。
3.从现在开始
不要对自己说“我决定从明天开始行动”,因为“明天”可能永远不会到来。降低难度,从现在开始。想运动,那今晚就做一个俯卧撑;想学英语,那现在放下手机就去背一个单词......
“请从小的行动开始,踏实地积累和坚持。”
其实书中还有很多很有用的小技巧,但碍于篇幅,只挑了其中的三个。如果你没能开始行动,或者无法持续,其实只是因为没能掌握科学的行动方法,相信这本书能给你引导和帮助。推荐指数: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