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研读》238:汉纪(三十九)


《<资治通鉴>研读》238:            汉纪(三十九)


窦氏专权


九月庚申日,窦太后封窦宪为大将军,封中郎将刘尚为车骑将军,加封窦宪为武阳侯,食邑两万户。窦宪坚持辞掉封爵,窦太后下诏令准许。

旧的制度,大将军的位置在三公以下,到这个时期,窦太后诏令,窦宪的位置仅次于太傅之下,列三公以上;大将军的长史、司马的俸禄为中两千石。加封耿秉为美阳侯。窦氏兄弟骄横放纵,其中的执金吾窦景更为突出。窦景的奴仆依仗权势侵害百姓,强夺财物,肆意污蔑别人罪名,强夺别人的妻女。窦景还擅自派乘驿发文书给边境各州郡,征调突骑军和善骑射有才力者,有关部门心中畏惧,没有人敢奏报。

袁安奏报弹劾说:“窦景擅自征调边境军兵,惊扰蛊惑官吏百姓;两千石官吏在没有朝廷符信的情况下,接收办理窦景的文书,按照法律应当诛杀。”他还奏报说:“司隶校尉、河南尹阿附权贵外戚,没有尽到守节大义,请求把他们免职后审查定罪。”

窦太后把这些奏报全部搁置不予处理。只有驸马都尉窦瑰喜欢研读经书,行事节约,洁身自好。

尚书何敞呈上密封的奏报说:“当年的郑国夫人武姜喜欢小儿子叔段,卫庄公宠幸庶子州吁,喜爱却不懂得如何教育,导致兄弟间相残。由此来看,疼爱却不注意教育,就像是吃有毒的食物,反而是害了他们。臣看到大将军窦宪在先帝去世时,朝中公卿上奏,希望他主持朝政。当时的窦宪还懂得谦逊礼让,不愿意居此高位,奉职守则,言辞恳切,天下人听说后,无不欢欣喜悦。时间仅仅过去一年,皇帝的葬礼还未结束,窦宪就改变了想法。窦氏兄弟开始专擅朝政,窦宪掌握三军要职,窦笃、窦景掌管宫廷卫士,窦氏肆意侵害百姓利益,他们都奢靡无度,僭越礼制,滥杀无辜,肆无忌惮。议论之声汹汹,都说是叔段、州吁之事又会在汉朝再现。臣观察公卿大臣都怀持两端想法,没有人肯极力劝阻。他们认为窦宪等人如果真有不臣的想法,他们能领受吉甫褒奖申伯的功劳;如果窦宪等人陷入十恶不赦的重罪,他们就学那陈平、周勃顺从吕后专权,最后都不为窦宪等人的吉凶作为担忧。臣何敞只是一名区区小臣,真心希望有两全之策,绝其绵绵祸端,不让其被收捕入狱,堵塞其细微小错,避免聚积成江河,对上不让皇太后损害文母一样的称号,让陛下没有誓及黄泉的讥讽,对下让窦宪等人得以长久保持其福。驸马都尉窦瑰,虽然还是弱冠,仍然心怀忠贞,多次奏请朝廷辞掉职务,抑制家族权势。可以让窦瑰参与意见,听听他的想法,这也是为宗庙社稷考虑,也是窦氏之福。”

这时,济南王刘康尊贵骄横,窦宪就奏报窦太后,让何敞出京担任济南国太傅。何敞到了济南后,用道义辅助刘康,多次劝谏刘康要遵守法度,刘康对他非常尊敬礼遇,双方并没有什么矛盾和冲突。

冬十月庚子日,阜陵质王刘延去世。

这年,九个郡国发生洪水。

90年春正月丁丑,窦太后宣布大赦天下。

二月壬午日,发生日食。

夏五月丙辰日,窦太后封汉和帝的弟弟刘寿为济北王,封刘开为河间王,封刘淑为城阳王,封原淮南顷王的儿子刘侧为常山王。

窦宪派遣副校尉阎盘率领两千多骑,袭击北匈奴的伊吾守军,又再次夺取其地。车师震动恐惧,前、后王一起派遣质子入朝陪侍。


班超击败月氏


月氏求娶汉朝公主,班超拒绝来使的要求,月氏因此怨恨,派遣副王谢率领七万军兵进攻班超。班超部众很少,顿时全都非常恐慌。班超激励军士们说:“月氏军兵虽然众多,但却是跋涉几千里越过葱岭而来,他们后方没有给养运输,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我们只要收纳谷米坚壁清野,他们肯定会因饥饿而前来归降,不超过几天就会自动请降。”

谢率军向前进攻班超不能攻克,想去抄掠却一无所得。班超估计他们的粮食马上用尽,肯定会向龟兹求救,于是派遣几百名军兵在东界上拦截。谢果然派遣骑兵带上金银珠玉去贿赂龟兹,班超埋伏的军兵冲出进攻,把这些人全部杀掉,带回他们的首级向谢展示。谢大吃一惊,立即派遣使者请罪,希望能够生还就行,班超放他们回去。月氏因此大为震动,每年都派使者到洛阳纳贡奉献。

当初,北海哀王刘基没有后人。汉章帝因为齐武王首创汉朝建立大业,后嗣废绝,心中经常怜悯,遗诏让恢复齐、北海两国。丁卯日,窦太后封芜湖侯刘无忌为齐王,封北海敬王的庶子刘威为北海王。

六月辛卯日,中山简王刘焉去世。刘焉是东海王刘疆的同母弟弟,窦太后和窦宪是刘疆的女儿所生,所以赏赐丧葬费一亿钱,大规模修建坟墓,为此平掉官吏百姓的坟墓上千个,参加工程的达上万人;共征发涉及六州十八郡。

窦太后下诏书封窦宪为冠军侯,封窦笃为郾侯,封窦瑰为夏阳侯,只有窦宪独自没有领受封爵。

秋十月乙卯日,窦宪出兵屯驻凉州,任命侍中邓叠代理征西将军作为副将。


邓叠


黄其军

      作于2025年5月6日(古历乙巳年四月初九)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资治通鉴>研读》237

《<资治通鉴>研读》236

《<资治通鉴>研读》235

《<资治通鉴>研读》234

《<资治通鉴>研读》23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