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时,我刚刚读完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的同名的文章。他在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写了十几年的小说。而此时,我至今仍未真正的开始动手写。不得不说,王小波在写文章时,是很自信的。他一直认为自己在年少时候就有编故事写小说的苗头,不论是在插队时,或是在经商热和计算机热的美国,写作的念头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
与之相比,不得不说我是菜鸟一枚。我对自己要写作或者自己的文笔等等,是不自信的。这种不自信,源于自己对没有涉猎的领域的一种惶恐、不安。其实,在接近30岁的年纪,开始一个新的领域,自己都觉得为时已晚。不安的另外一个因素是,我虽然一直自称热爱文学,或者偶尔从阅读中获得了极大的启迪和享受,也对文字的力量深信不疑,但我所阅读的书籍至今很有限,一个月阅读4本书的计划至今仍未实现。经常有一段时间,我觉得不持续读书的我和没有上大学的人是没有任何区别的。这大约也和“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是一样道理的。回首在写文章最多的时代-高中,我经常膜拜校园板报中张贴的我同班同学的文章。那时,看完他的文章后,我还要回教室查在他文章中遇到的生词。他现在是一名教师,张贴文章的地方换到了朋友圈。而我,仍然只能仰望着、瞻仰着。这个例子是想要说明,在过往的极少数的写作经历中,我没有过成功的历史,且常常是很自卑的。
既然有那么多于写作不利的因素存在,那我为什么仍然想要写作呢?
其一,我小时候,一直是坚持写日记的。这个习惯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前半程基本上是日记,后半程至今变成了什么时候想起了,什么时候记录一下。从频繁到寥寥,总有写东西的影子在,也有写东西的思想火花在。而在写东西的过程中,不论开头是怎么样的,结尾总是激励自己、鼓励自己,让自己积极向上的。我相信,这个过程,对我的成长是有助益的。
其二,我身边至亲至爱的人,让我生出记录的欲望。我的爷爷,他的勤劳、淳朴以及对我们的爱,每每想起,泪花总在眼眶打转。如今,他已经去世5年。而在我的梦里,他依然健在,音容相貌和在院子里勤劳忙碌的身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我常常想,如何才能用我自己文字全面而又生动的记录下来他的品质和他对我们的爱呢?除了爷爷,还有我一路成长过程中,相伴一程或相伴至今的同学们,总结下来,我觉得是情、是爱。亲情、友情,这些情谊让我有写东西的欲望。
其三,在很多人眼里,我不是个外向的人。我没有对大多数人都可以叽叽喳喳数个不停地欲望,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关注的不是我想关注的;我想说的,对象又很缺乏。倾诉是每个人的必需品,有的人选择说个不停,有的人选择写个不停。有时候,除了可以说出来能让大家听的,还有一些不适合说出来的心里话或者周围人没有跟你有共同语言的部分,这些,就是我想要写出来的。
其四,文字本身的魅力。初中高中时,学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觉得字里行间都是大千世界的缤纷。作者遣词用句的独到之处,每每品味,韵味悠长。文字,带我看大千世界,让我有机会阅览足迹不能到达的时空;文字,鼓励我前行,让我不断武装自己,坚信自己能做好很多事情。因为它,我有了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可能。所以,我想能不能记录下来,也能让别人有所受益。
这些,成为我写作的动因。接下来,我想像《我的翻译三宗罪》里说的那样,每天写一些,哪怕每天一百字,让自己坚持写。我不知道能写到什么程度,只希望,每有所感,文字能恰到好处的表达我的思想、想法。这些记录,将先以读后感、随感的方式来进行。我不知道写作之后,将会遇见什么样的世界。虽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内心深处,仍然充满热忱和向往。在文字写作的世界里遨游,希望有一天我能游刃有余。
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