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月园
序:
我是在考虑结构的问题,第一个是自然环境中的物体结构问题,这是结构问题的根源,出发原始的根基。
由自然环境中的物体结构,繁衍派生出其它的各种结构课题和具体的应用方向。
结构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结构问题也被人类普遍的知晓和运用。这是毫无疑问的现实。但是,对于结构问题作为一个专门的科学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还是比较少的。人们大多是从某一个事物的专业角度对其所涉及到的结构问题进行了一个分析论述。比如象一般的物象绘画,各种物体设计制图,这些领域里结构问题是必须的,直接的存在结构形状的问题,必须对结构有一专业的定位和具体的结构使用。
但是我们知道,结构问题是广泛存在各种自然物体状态中,也普遍的存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它普遍的以各种方式弥漫在人的社会活动,思维领域也是存在的结构现象,当然,这些存在社会活动中的结构问题,是一种变异状态。例如人类的思维过程,结构是一种以时间轴为主线的结构状态。其实,自然物体也有以时间轴线延伸出现的结构状态。例如岩石,山体,在时间轴线延伸的过程中,岩石风化,变成碎裂的小块,土壤,沙,这些是结构状态的变化。
例如人的社会关系结构,它表现为一个以利益,血缘,组织等等形式复杂的社会结构关系。
例如城市,它是一种以城市建筑结构形状为主要的城市建筑结构关系。道路,楼房,办公楼,厂房 商场等等建筑结构负担了城市建筑结构的基本功能责任关系,责任功能。城市建筑结构,是城市结构的硬件结构关系,人是这个城市建筑结构的一个因素,是承担某种特殊神经系统的内在动能作用力的结构建设与管理的因素。
例如我所想的,思维过程结构,思维结构,是人的自然物体结构的脑思维利用。自然物体的运动过程,既是是我们的思维过程。这些思维过程的经验总结即是产生了某些经验总结,这个总结是对自然现象的逻辑规律的提炼和应用。结构是这种自然物体结构现象的脑思维过程的逻辑总结。
思维的逻辑结构,是一种虚拟的神经细胞结构的影响感觉。是对自然物体结构的影像复制和综合分析过滤与演绎。
脑是利用脑内收集到的自然物体现象之影像进行思维分析活动,判断理解环境中的物体现象之像的方位,高低,沟壑与平坦,阻拦与坦途,有利与有害,从而控制思维者的手足行动和口喉言语。
脑是利用环境中的物体结构的影像进行思维。
脑思维过程中的载体,信息载体是物体结构。是物体结构被复制出来的物体影像。
我们脑内装载的是自然环境中的物体影像。
物体结构影像是脑内思维的语言信息载体。这是宇宙中通用语言。生物体,动物,植物,石头,空间,运动,什么样子的物质存在状态,都通用这个语言。物体结构是一种自然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思维意志而改变其客观属性。
物体结构是物体的客观存在。自然万物的结构是一种先天存在,客观存在。不是谁设计出来的。
有人说我发明专利,弄出来了一个发明专利物体,这个所谓发明专利,只是一个你设计出来的一个和别人不一样子的物体。这个物体,即你发明的这个物体,(机器,仪器,生物新品种,分子结构,它们其实先天就是存在的,它们的结构是自然中隐蔽,涵有的物体。
结构的普遍性与根源
结构是贯穿自然界、人类社会与思维活动的底层逻辑,它既是万物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连接客观世界与主观认知的纽带。从微观粒子的排列到宏观宇宙的星系分布,从简单的生物形态到复杂的社会网络,结构无处不在,渗透于物质与非物质的一切形态之中。尽管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早已不自觉地运用结构思维,例如如绘画中的物象勾勒、设计中的制图建模、工程中的框架搭建,但是将“结构”本身作为独立科学课题进行系统性、跨学科的本质探索,却仍显匮乏。多数研究仅局限于特定领域的专业视角,聚焦于某类事物的局部结构分析,而忽略了结构作为一种普遍现象的共性规律与根源逻辑。
一、自然物体结构:结构问题的原始根基
自然环境中的物体结构,是所有结构问题的源头与根基。无论是山川湖海、草木鸟兽,还是分子原子、星系星云,都自带先天的、客观的结构特征——这些结构并非人为设计,而是自然演化的必然结果,其存在与属性绝不依赖于人类的主观意志。
岩石的风化过程,便是自然结构动态演变的典型:山体在漫长时间轴上,从完整的块状结构逐渐碎裂为砾石、土壤、沙粒,形态虽不断改变,却始终遵循物理风化、化学分解的自然规律;树木的年轮、生物的骨骼、蜂巢的六边形架构,也都是自然选择下形成的最优结构形态,既满足功能需求,又契合能量守恒与物质循环的底层逻辑。即便是人类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原子内部的电子云分布、DNA的双螺旋结构,早在人类发现之前便已客观存在,其结构属性从未因人类的认知与否而发生改变。
可以说,自然结构是“第一性”的结构,它是所有衍生结构的起点,也是人类认知与运用结构的原始模板。
二、结构的衍生与变异:从自然到社会与思维
自然物体的结构,并非孤立存在。通过人类的感知、思维与实践活动,它不断衍生出多样化的应用方向,并在社会与思维领域呈现出“变异”形态——这种变异不是对自然结构的背离,而是对其的抽象、重构与延伸。
1. 社会结构:自然结构的复杂变异
人类社会中的结构,是自然结构最典型的“变异体”。它继承了自然结构的层级性、关联性与动态性,却因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呈现出更精密的功能分工。是以ren为节点,以人际关系为结构关系。以人的社会职能分工位置为结构关系的空间分布定位位置。所以,人是被定位在自然环境中的某一个位置上的。尽管人是一不断运动的客体,但是它是具有自己的空间定位的。没有脱离自然环境的空间结构定位。
城市结构便是典型案例:道路、楼房、办公楼、厂房、商场等建筑,构成了城市的“硬件结构”,如同自然物体的骨架,承担着交通、居住、生产、消费的核心功能;而人类作为城市结构的“活性因子”,扮演着类似生物体“神经系统”的角色——通过管理、建设、协作,维系着城市结构的动态平衡。再如社会关系结构,以利益为纽带的合作网络、以血缘为核心的家庭体系、以职能为基础的组织架构,虽形态各异,却暗合自然结构的“关联逻辑”如同树木的根系,盘根错节却秩序井然。
2. 思维结构:自然结构的虚拟映射
思维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结构活动”。大脑并非凭空产生认知,而是以自然物体的结构影像为“信息载体”,进行分析、判断与演绎,物体结构影像,便是思维的“通用语言”。
当我们观察一座山峰时,大脑会自动捕捉其轮廓、高度、坡度等结构特征,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对比过往存储的“岩石”“沟壑”“坦途”等物体影像,判断山峰的方位、风险与利用价值,最终指导手足行动或口喉言语。这种思维的逻辑结构,本质是对自然结构的虚拟复制与抽象总结:它不是实体存在,却是神经细胞基于物体影像形成的“虚拟结构”,能过滤无效信息、演绎可能结果,最终提炼出自然规律的逻辑脉络。
即便在动物世界,这种“结构语言”也同样通用——蜜蜂通过舞蹈传递花丛的位置结构,鸟类通过地形结构判断筑巢地点,本质都是对自然物体结构的感知与运用。
三、结构的客观性与人类的创造性:发现而非创造
谈及结构,人们常将“发明创造”等同于“设计全新结构”,但事实恰恰相反:人类的所有创造性活动,本质都是对自然中“隐蔽结构”的发现与重组,而非凭空创造。
一项发明专利的机器、仪器,或是一种新的分子结构、生物品种,其核心的结构逻辑与形态,早已隐含在自然规律之中。人类的作用,不过是通过观察、实验与思维加工,将这些隐藏的结构“提取”出来,再根据需求进行重组与应用。例如,飞机机翼的结构灵感源自鸟类翅膀的流线型;仿生机器人的关节结构,模仿了人类骨骼的杠杆原理;新材料的研发,也只是对分子排列结构的重新组合——这些“创造”,从未脱离自然结构的底层逻辑,而是对其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
自然结构是“先天存在”的客观事实,人类的创造性,不在于改变其本质,而在于发现其规律、重组其形态,让自然结构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四、结论:结构是宇宙的通用语言
结构,是连接自然、社会与思维的核心桥梁。它以自然物体结构为根源,衍生出社会结构的复杂变异,映射为思维结构的虚拟形态,最终成为贯穿宇宙万物的“通用语言”——无论是生物体的生长、无生命物质的存在,还是空间的延展、运动的轨迹,都遵循结构的规律,以结构为存在的基本形式。
当前对结构的研究,仍停留在“碎片化”的领域探索,而未来,唯有以跨学科的视角,跳出单一领域的局限,深入挖掘结构的共性规律与根源逻辑,才能真正把握结构的本质。这不仅能推动科学技术的突破——从仿生设计到人工智能的认知建模,从城市规划到社会治理的系统优化——更能让人类在认知自然、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客观规律,实现“源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结构的普遍性,决定了其研究的价值;结构的根源性,指引着其探索的方向。读懂结构,便是读懂宇宙万物运行的底层密码。
2025 10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