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一缕薄切情结

图片发自简书App

每年中秋节,各种月饼让人眼花缭乱,家乡老河口的薄切月饼,又成了我日夜地念想。

老河口的薄切月饼,应该是和很多地方的月饼都不一样吧。用红绿丝、冰糖、花生做馅儿,外面包裹着一层层面皮。像常吃的千层饼那样,只是薄了很多,上面撒上了一层层芝麻。

记得小时候,中秋节前夕,父亲总会去买两袋月饼放在家里。一袋八个,当时只卖2元钱。现在也仍然不贵,八个装的月饼零售价八元,十元,十二元不等。

在物质匮乏的童年,中秋节的月饼是记忆中的美味。父亲买回家后,常常等不到中秋,我就会偷偷吃掉一个。咬一口,外面的皮就簌簌往下掉。吃得时候得拿包月饼的纸,放在下面接着。每当吃到到馅儿里面的红绿丝,我就轻轻把它挑出来,不停地用舌头舔来舔去,就是舍不得咽下去。觉得那红的艳,绿的鲜,煞是好看。不过最后终究是忍不住馋,一口吞了下去。那绵绵甜甜地滋味会在唇齿间停留很久。

而最开心的莫过于吃到冰糖了,或含在口里慢慢化掉,或咯嘣咯嘣三下两下嚼碎。那时候觉得冰糖比任何糖果都好吃,没理由就是爱吃。

如果吃到花生就不会太激动了,因为家里产的有,妈妈会在有客人来,或者冬天闲的时候炒给我们吃。花生包在馅儿里,失去了它的脆,反而不如单独吃好吃了,不过香味儿是不减的。

吃完月饼,再把包月饼的纸卷起来,把落到上面的皮慢慢倒入口中,用手慢慢弹着,让碎掉的皮儿缓缓流进嘴巴,有时候也会弹到鼻子里眼睛上。纸上粘着的芝麻也得一个个舔起来,吃完一个月饼,嘴角常常糊得白乎乎地。吃完就拿手抹抹嘴巴,如果有大块儿的月饼皮儿,还会吮吮手指,然后砸吧砸吧嘴,真香!

妈妈会在每年的中秋节,说着相同的一句话:“八月十五月儿圆,月饼柿子摆上盘。”柿子几乎每家门前都会种上一棵两棵,自家门前没有的,在中秋节前给乡亲们打个招呼,就可以到别家的树上去摘一些回来沤起来,质朴的乡情深种在故乡的土地上。

儿子上高中陪读那几年,我们几位来自老河口的陪读妈妈,给外地的陪读妈妈带的中秋礼物,都是家乡的薄切月饼。有个陪读妈妈说,我这个从来不吃月饼的人,在你们几个老河口人的感染下,也喜欢上了这种月饼的味道,甜而不腻。

我从求学工作成家,离开家乡后,每年中秋节回去看望父母,总不忘给二老带几袋薄切月饼,而我和先生,也只习惯薄切月饼的味道。

去年中秋节,先生公司订购了一个知名品牌的月饼邮寄过来。先生说,给爸妈送去吧,二老辛苦了一辈子,也让他们尝尝高档月饼的味道。父亲只吃了一口,就告诉我们,还是薄切月饼好吃。我想他老人家,钟爱薄切月饼,就如他珍爱脚下的土地一样深情吧。

薄切月饼虽好,可是知道的人并不多。家乡那座小城,还是相对闭塞落后。可喜的是在今年老河口在线网站上,看到了薄切月饼的推广。

短短一个月销售很火爆,购买者大多是在外地的老河口游子。在网站有很多相同的留言:终于吃到了家乡的味道。

现在市面上的薄切月饼,馅儿还是那种味道,皮儿感觉比记忆中油了一些。最早的那家国营食品厂,在市场浪潮冲击之下,几经变换,已不复存在。庆幸的是薄切月饼流传了下来,把记忆中的味道延续到如今。

又是一年中秋至,年年中秋惹乡思。

我期盼老河口的薄切月饼早日走出深闺,让更多的人知晓并品尝。

更祝愿家乡小城越来越美好,让所有游子的乡愁,故乡回望时,如汉江河水般富饶、祥和而安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中秋月圆人团圆,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有人说: “离开家,是为了更好的回家 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个...
    Ymingle阅读 25,614评论 1 2
  •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开始。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
    晓寒深处明月人倚楼阅读 1,037评论 0 1
  • 对《金瓶梅》嗤之以鼻的人,大部分没有读过;对五仁月饼充满敌意的人,大部分也是人云亦云,没有吃过。——笔者 所谓"五...
    嘉曦_0620阅读 2,665评论 0 12
  • 节未至,味已近。天气渐渐转凉,中秋的脚步近了,对于熟悉味道的想念,一年又一年。小时候中秋节就只是吃月饼的记忆,长大...
    繁华之处阅读 1,079评论 0 5
  •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
    MU心阅读 2,544评论 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