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青春之歌》

我的写作不只是在记录,而是在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昭君: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903天。


今天分享一部优秀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在这本书的故事中,女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功地转型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范。她的形象完美地诠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知识青年的典型特质,她的成长道路从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到加入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并通过斗争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是极具代表性的。

这本书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知识青年的成长历程,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这本书的作者叫杨沫,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沫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她的主要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还有《英华之歌》。这三部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新时期的青春三部曲,其中以《青春之歌》最为著名。

1914年8月25号,杨沫出生于北京,并且在此度过了她的中小学生涯。1933年1月,接触左翼进步青年及进步书籍,开始向往革命,并先后在河北定县铁路员工子弟小学,香河县立小学教书。在此期间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而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她前往晋中地区的抗日根据地,从事妇女和宣传工作,她曾经担任《黎明报》和《晋察冀日报》等多家报纸的编辑和副刊主编。她亲眼目睹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场景,并且经历了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全过程,那么这些经历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青春之歌》这部作品里,杨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故事,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背景,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也揭示了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这部小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尤其是卢嘉川、江华这些正面人物给读者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部小说的创作初衷,杨沫曾经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我有时回忆过去,回忆那些牺牲的战友、老百姓,也回忆我自己年轻时,包括小时候的生活经历。这些生活万花筒似的时常在我眼前晃动、缭绕,我恨不得一下子把它们从心上移到纸上。假如有一天,有一本渗透着自己的心灵,打着个人生活斗争的烙印,也荡漾着青春火焰的书出现在世上,我想我就会变成一个非常幸福的人。

《青春之歌》在1958年首次出版之后,很快成为了畅销书,并且被改编成话剧、京剧、新川剧等等艺术形式,还被拍摄成同名电影。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影片,在全国放映,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

2019年9月23号,《青春之歌》也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青春之歌》作为一部具有极高艺术性的红色经典小说,那书中的主要人物,比方林道静、卢嘉川、江华、余永泽等等,他们不仅具有普遍的社会代表性,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情感世界。

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抒情描写和心理刻画,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主要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内心矛盾。比如说,当余永泽委婉地说,余敬唐也是一个读书人的时候,林道静直接打断了他的话,并且说余敬唐才不配成为读书人,他那样的人连挨着他都觉得讨厌。

这时的余永泽发现,原来林道静并不像外表上看上去的那般柔弱,而是在这柔美虚弱的外形里却隐藏着一个多么刚强、多么执拗的灵魂啊。她为什么这样任性,这样幼稚地执迷于某种不可达到的理想呢?

我们从这里就能看出两个主要人物不同的个性和追求。虽然余永泽把林道静从绝望中拯救出来,他们也有着相同的文学爱好,但是余永泽在面对艰难的现实时总是动摇退缩,而林道静面对命运的不公,人心的险恶时,总能表现出勇敢和纷争。

因此仅仅是这段简短的话,就揭示了这两个人为了爱情出现分歧,并最终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有卢嘉川受尽了敌人的酷刑,生命即将逝去之前,仍在用强大的意志力支撑着自己,要把叛徒告密的消息传递给其他狱中的同志,生命只有一次,难道就这样完了吗,难道静等着被刽子手拉出去枪毙吗,眼看同志们被敌人暗算吗?

不能不能。杨沫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亲历者,在《青春之歌》这部小说中夹杂着她个人的经历,但这并不属于自传性质,而是她在通过文学创作真实地反映着个人的深刻体会。

杨沫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真实性的原则,并且完全以真实生活为创作基础,她以典型化的手法塑造人物,使小说中的角色更加地生动和鲜活。《青春之歌》以真实性原则描绘了作者杨沫所熟悉的人物和现实生活,而且成功地将生活中的美好元素转化为艺术之美。这种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展现了杨沫对当时文学界推崇的自然主义文学所追求的感官刺激和低俗下流的心理的发泄倾向的挑战,呈现出一种正面的宣言。

正是她的这种坚持,对于当时的文学界来说,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为文学创作注入的全新的活力和意义。在1991年杨沫为《青春之歌》所写的新版后记里提到,我推崇现实主义创作法则,我的生活经历,我的信仰决定了我的爱与憎,也决定了我喜欢写什么,不喜欢写什么,这无法更改。我不想媚俗,不想邀某些读者之宠,我只能以一颗忠诚于祖国、人民,热爱共产主义的心来从事我的创作。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助于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了解旧中国危殆的过去,向往新中国光明的未来。这也许又是老生常谈,但该常谈的总不免要常谈。

当代作家中国作协主席铁宁曾这样评价杨沫,在大浪淘沙的时代,杨沫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忠诚无畏的革命战士。她和笔下的青年革命者一样,确立了反抗与革命的志向,毅然投身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她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以这段一生中最有意义,最为光彩的经历锤炼造就自己,也为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在这部小说里,林道静的成长之路是整本书的一个发展主线,他的三次情感经历代表了三次思想的递进,使她从朴素的崇拜和依附转变为对社会价值的认同和皈依,并且使她从一个民主启蒙主义者最终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这是个人成长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青春之歌》这部关于革命和理想的歌曲已经唱响了60余年了,他代表着一种时代的精神,它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我们回顾历史,旧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毅然决然地选择为理想而战,为新中国而战,为无产阶级革命而战。他们如同喷薄的火山,以不可阻挡的伟大力量席卷整个时代,那无论何时读起来,《青春之歌》都蕴含着振奋人心的伟大力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鼓舞。

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深入探寻它内在的意义和价值。把这种成长放到今天来看我们自己在时代的洪流中,需要在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无论是谁,我们都应当勇往直前,无惧生活的挫折和磨难,积极追求成长和提升,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春之歌》这本书也是一部非常适合家庭们在家庭教育中推荐给孩子们阅读的书,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本经典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教育作品。它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这本小说告诉我们,只有在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投身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树立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有所作为,成为国家栋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