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加书香澜梦第157期“承”主题活动。

    如果外婆还在世,应该是一位百岁老人了。她的一生经历了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与觉醒,很难想象大字不识几个的她是如何在社会的浪潮中生存和发展的。要说这位农村老太太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除了七个鲜活的生命,还有那代代相传的血脉里的智慧、倔强和执着。

  外婆是稀少的裹脚失败的女人,小时候,我就很不解,为啥奶奶的脚那么小,根本买不到鞋,全是自己做,但姥姥就能买到鞋。姥姥告诉我,她小时候裹脚的故事。她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备受父母宠爱。她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太姥姥,在她五岁时就开始给她裹脚,用布条把脚缠的紧紧的,骨头都被弄断,疼的嗷嗷直叫。后来,太姥爷心疼闺女,硬是不让裹了。为此,太姥爷和太姥姥还吵了一架。结果,太姥爷胜利,后面,姥姥的五个妹妹都没有再裹脚。这在当时,绝对是不走寻常路的大胆决定。而事实证明,他们的决定非常正确,二十年后再也没人裹小脚了。这为后来的姥姥赢得了很多生活上的便利和心理上的优越,也算是踩中了时代变迁的脉搏。

    但外婆是长女,也注定了她的生命里要帮父母承担很多。她怎样辛苦的长大、嫁人,我都不得而知,我所知道的大多来自母亲的转述和自己与外婆聊天的内容。母亲曾不止一次的告诉我,外婆有一双远近闻名的巧手,绣工棒极了。我印象中,曾在三舅的婚礼上见识过,外婆亲手绣的门帘,仿佛是一些花鸟的图案,栩栩如生,我特意摸了摸,软软的,手感非常好,外婆的手艺,我信了。母亲说,得到外婆真传的是大舅,他也有一手好绣活。我觉得好笑,一个大男人绣花,太不符合常理了。按说,不应该是传给母亲吗?母亲说,她们娘俩不和,外婆总是嫌弃母亲干活毛躁,不愿教她,当然,母亲也抱怨外婆态度不好,不想学。作为家中长女的母亲,只学会了做鞋,家里弟弟妹妹的鞋子都出自母亲之手。这做鞋倒是成了母亲的绝活,也是远近闻名。

    当然,这里面有着时代大潮的影响。外婆的青年时代处在民国末年,农村的开放程度很低,传统的技艺在民间流行广泛,工匠精神也被传承下来,造就了外婆这一代手艺人。而母亲成长的时代是建国初期,受“破四旧”“大跃进”的影响,人们更加务实,“做鞋子”显然比“绣花”实用的多,母亲也被制造成快加工、粗制造的手艺人。但,工匠精神没有变。母亲在做鞋子上,仍然非常讲究,从鞋样的描画,到纳鞋底的针脚,要求都特别高,鞋子做的又快又好,穿着还特别舒服。

    我也是家里的长女,出生在七十年代,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浪潮。农村人的思想也被冲击着,父母开始琢磨着种地以外的谋生路子,也包括如何去打造我。结果,我完全没有传承母亲和外婆的手艺,只是借助她们遗传给我的头脑,进学校、进医院,不在她们的轨道上了。很惭愧,我不会绣花、不会做鞋,只能做钉扣子之类简单的针线活。每每和母亲谈起,我都觉自己不孝,外婆和母亲的手艺,在我这里失传了。可母亲说,我学到的是她们的精髓,是那股子要强、拼搏的精神。真没想到,小学没毕业的母亲能说出这么深刻的语言,倒让我刮目相看呢。

    确实,我对于职业兢兢业业的态度与母亲和外婆对待手艺的态度何其相似,认真做人、认真做事,不断探索创新,精益求精,才是我们家族传承的信念。时代在变,形式在变,本质终没有变,那是流动在我们血脉里的工匠精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