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游记(2005年)第四篇

D4吐鲁番(吐鲁番-乌鲁木齐)

       很早以前路经北京的民族园就看到过翻版的苏公塔,当时便被它奇特的造型所吸引。来之前又恰巧在杂志上看到了介绍,细细看过塔上各色的花纹。如今看到真身,自是要在这里多留一段时间。这苏公塔乃是清乾隆时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为了恭报清王朝的恩遇,表达自己对真主的虔诚,并使自己一生的业绩流芳后世,而自出白银7000两所造。苏公塔又名额敏塔,之所以称作苏公塔,完全是因为该塔由额敏郡主的儿子苏莱曼建造完成,故得名于此。塔身全部用青灰色砖建成。塔身呈圆锥形。内有螺旋形台阶72级通往顶部。最爱的就是表面分层砌出三角纹、四瓣花纹、水波纹、菱格纹等15种几何图案。塔边的清真寺却不是常见的穹隆状,方方正正。一塔一寺,一圆一方,一繁复一简洁,端地是相得益彰。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从苏公塔出来,司机又引着我们去了葡萄沟。先去看看大名鼎鼎的坎儿井,坎儿井始于西汉。在高山雪水的潜流处,顺着山势挖好一口口竖井,接着就要做难度最高的暗渠,为了避免挖暗渠时迷失了方向,多费了功夫,先民们也是施展了浑身解数,先在两口相邻的井口上悬挂井绳,拴上削减的木棍,让两口井的木棍尖相向而指,找到两井之间最短的直线。开挖时又用油灯定向,用两盏油灯确定开挖方向,而灯悬挂在挖井人的背后,挖井人始终挖自己的影子,这方向便错不了。解决了技术问题,开挖确是一件难如登天的事,件暗渠越深空间越窄,仅容一个人弯腰向前掏挖而行。加之土质坚硬,开挖极其费事,据说天山融雪冰冷刺骨,而工人掏挖暗渠必须要跪在冰水中挖土,因此长期从事暗渠掏挖的工人,寿命一般都不超过30岁。别看坎儿井高不过一个成人,宽不过一个孩童身长,总长5000公里的坎儿井怕是比那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更是费事。怪道被称作地下长城。因为这坎儿井,葡萄沟四处都是绿荫,生机盎然,司机介绍我们去熟人家里坐坐,推开木头搭的门,坐在那葡萄架下的红地毯上,主人端来葡萄和羊肉串,酷暑之中这里一片清凉,歇歇脚,喘口气,宛若自己便坐在儿时的课文之中。



       最后一站高昌故城。不知何故,这高昌故城比前一晚去过的交河故城保护的要好一些,大门到古城还有一段距离,没有当地人的集市。外城墙比交河高大完整,尚存不少房屋,砖块还没有被风化到辨识不清,古城之间的道路也被整修过,铺上了黄色的泥砖。因为房屋高大,一眼看不到对面,转来转去仿若进了迷宫,若不是有道路的指引,肯定是要迷路的。

      下午,登上了开往乌鲁木齐的长途车,一路向着大城市进发。2小时候便已在住处安顿好,最要紧的时和事先预定的越野车及司机取得联系。那时自驾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还是一件稀罕事儿,况且人生地不熟的,从北京出发前便通过还不是很发达的互联网找到了这家摄友公司,除了为摄友提供租车服务,平时也接我们这样的散客。当时的市价,开了7,8年的丰田4500,600元一天,包司机食宿,自掏油费。两个人坐一辆车奢侈了些,也是在论坛上发帖,辗转到前一晚才找到了一对移民加拿大的上海小夫妻同行。十几天的路程,分担下来一半的费用,对那时的我们还是不小的一笔钱了。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北疆之旅即将开始。

PS,每次写到工程文,都要重新学习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引水行》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罗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
    御涵2017阅读 4,198评论 0 0
  • 写或者不写,感觉总在脑海中,忽增忽减; 背景: 周日看了马云在对外经贸大学的一个讲座标题为“马云与80后90后面对...
    黄俊浩阅读 5,068评论 0 0
  • 问1:回顾自己朋友圈分享的10篇文章或链接,写下自己转发的具体动机是什么? 答题格式为 标题1 :http://m...
    快来跳舞阅读 1,911评论 3 0
  • 看完了《驴得水》,在看之前我没有看过任何简介,预告和影评。 就像我一开始自以为“驴得水”是从“如鱼得水”的谐音而来...
    梦呓_阅读 3,919评论 0 0
  • 1 我已经做这份工作很久了。 格林先生又来找我诉说他的故事,他进门的时候面如死灰,眼中的神采消失殆尽,如同失去灵魂...
    下不完的棋阅读 3,093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