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粽子节,我们过得其实不一样

又是一年端午,粽叶飘香,吃粽子的日子如约而至。

“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粽子和艾草,是这个节日的象征和意义。

端午节的日子吃粽子,格外香甜,也更名正言顺,因为今天它是主角。邻里们忙着在门口放艾草,形式感是一定要有的,这个节日,仿佛连着古代某些特殊的记忆,留存至今。

我们都知道屈原的故事,也听过各种端午粽子的来历,喜欢看划龙舟,特定日子出现的元素无法被替代。

但,你理解的粽子节,和我的,确实可能不一样。

北方人喜欢的甜粽,以豆沙粽和蜜枣粽为代表,南方人喜欢咸粽,以肉粽为代表,当然现在有了排骨味,龙虾味,蟹黄味,现在还有各种网红口味的,冰激凌粽,小龙虾粽等等各种,但最为大家接受的就是基础款的甜粽和咸粽,其它多是尝鲜和满足好奇心。

端午时节,大人忙碌包粽子的身影,是孩子最深的记忆,热腾腾的粽子是这天美好的代名词,因此,每个人心里都有了他们理解的粽子的味道。

作为北方人,到上海十多年了,依然接受不了肉粽,不是自己保守,也不是不接受新事物,最开始的尝试,就被味觉结结实实地排除了。以为自己是个例外,才发现北方很多人骨子里就认为粽子该是甜的,南方人认为该是咸的,没有道理,不需要解释,就是这么彪悍。

犹如刻在了基因里,实在无法完成甜咸转换,味觉保留儿时家乡的味道。

都过端午,都吃粽子,我们说着一样的词语,却想着不同的事物和体验,不冲突,不影响,不干扰。

这种情景非常有意思,突然意识到,我们内心代指的事物不同,可表面确实一样的,也感叹语言的魅力和能量,可以让我们达成共识。

人类的语言和仪式发明真的很伟大,传统文化能够传承千年,虽然内容已经变得面目模糊,却依然有它独特的力量,让人们凝聚在一起。

我们说的粽子节,也许内涵是不同的,但快乐和意义感却都在,每个人都能体验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