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弱胜强”方法论

 第192期的罗辑思维讲了一期叫“弱者逻辑”,话题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切入,详细的讲了整个过程中,清朝庭和英帝国的博弈,英帝国怎样挖空心思进入中国,清王朝则怎样在那个人人都是人精制度下,应激的反应,最后就有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种种屈辱和滑稽!(有机会也可以去读,推荐的那本书)

       但其实,重点是文末的结论。

一个国家若有目标感,全世界都是资源,若无目标感,每一次应激的反应都是对自己的戕害,哪怕你做对了!

    记得很小的时候,学校组织看爱国电影,同样也是鸦片战争,回来后,班组任要求写感想,所有获奖感想都是那么的政治正确!“落后就要挨打”,现在看来充满了偏见与无知,当时却无法反驳。

    其实,要反驳也很简单,而且例子就是同一时期的日本,同样被美国强行打开国门,但却在未来不久,发生了明治维新,主动接受西方思想,政治和经济。再后来,后来居上,成为东亚强国,至今还有相当影响力。抛开民族主义不谈,日本确实是弱者的逆袭!

    由此引出我们主题,以弱胜强的方法论,也就是,弱者如何在与强者的博弈中,有更高的胜算?

    要回答上面问题,首先要回答,是否有胜算?答案是有!肯定有,只不过是胜算有多大的问题。比如,一个年轻人刚进去社会,相对于他应聘的公司,自然他是弱者。但你也肯定听过,有人跳槽出来,自己创业成功的新闻。再比如,你肯定也听过,一个农村青年来到城市打工,若干年后,成为大老板的故事。

     这说明,其实在强者和弱者的合作与互动中,表面上看是谁强谁赢,谁资源多谁赢,其实,本质上却是谁的目标好,谁的执行更加顺畅,谁赢。从这个角度来说,强者和弱者其实在同一起跑线,而大多数只所以认为毫无希望,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或许这也是大多数人没法逆袭的根本原因吧!

      最后,总结以弱胜强的方法论:一个国家或个人,如果有目标(感),全世界都是资源;如果缺乏目标(感),每一步都是对自身的伤害。

    (思考:你是否拥有目标或方向?在这场强弱明显的合作或互动中(工作或机会),你如何保证你们以弱胜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读《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第7天 一、敢于跟巨头战斗 1.大学一直很崇拜一位伟人。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
    小碗说阅读 430评论 0 1
  • 当晚,小路给家里打了个电话,跟妈妈详细说了大舅妈的情况。“大舅舅可能没机会跟你详细说”,电话那头,老妈停顿了一下,...
    小树洞君阅读 1,494评论 0 4
  • 小区里,最近经常能看见一位女士,不修边幅,懒懒散散地样子。 每天牵着一条小狗,无精打采地溜达着。 咋一看过,觉得似...
    鹰荻阅读 194评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