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初中英语课围绕“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展开,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两类动词的定义、区别及用法,能正确判断动词类型并完成句子填空与改写。课后结合课堂互动记录、48份学生作业及3组小组讨论视频回放,从教学亮点、现存问题及优化方向三方面复盘,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一、教学中的亮点
1. 直观对比降低认知难度:通过“表格对比+实例拆解”引入核心概念,表格清晰列出及物动词(需接宾语、有被动语态)和不及物动词(不接宾语、无被动语态)的关键差异,搭配“eat an apple(及物)”“run fast(不及物)”等简单实例,让抽象概念具象化。课堂提问显示,85%的学生能快速指出“like”“play”等常见动词的类型。
2. 情境练习贴合学生生活:设计“描述日常活动”的造句任务,要求学生用“do homework(及物)”“wake up(不及物)”等动词短语造句,如“She does her homework every evening”“He wakes up at 7 a.m.”。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练习,既能巩固动词用法,又能关联实际语言运用,课堂参与度较高。
3. 即时纠错强化记忆:针对学生易混淆的“不及物动词+介词”结构(如“listen to music”而非“listen music”),在学生板演时当场标注错误,引导全班分析“listen”为何需加介词“to”,并通过“集体跟读正确例句”加深印象。课后作业中,此类错误发生率仅15%,纠错效果显著。
二、教学中暴露的问题
1. 复杂动词用法讲解不足:对“兼类动词”(如“study”可作及物动词“study English”,也可作不及物动词“study hard”)的讲解仅停留于概念提及,未设计专项辨析练习。作业显示,40%的学生在“判断同一动词不同用法”的题目中出错,如误写“He studies at English”。
2. 被动语态关联不深入:虽提及“及物动词有被动语态,不及物动词无被动语态”,但未结合具体例句对比(如“The letter was written by her”vs“不能说‘He was run fast’”),导致学生对“为何不及物动词无被动语态”理解模糊。课堂追问时,仅30%的学生能解释清楚原因。
3. 个体差异关注不足:课堂互动以“集体回答+主动举手”为主,约20%的内向学生仅被动听讲,未参与造句或讨论;小组练习时,部分基础薄弱学生依赖同伴提示,未独立完成动词类型判断,学习效果未达预期。
三、改进方向与后续计划
1. 深化难点专项教学:下次课增设“兼类动词辨析”专题,通过“例句对比(如‘She reads a book’vs‘He reads carefully’)→ 错题分析 → 情境选择填空”三步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同一动词的不同用法;同时补充“被动语态与动词类型的关联”练习,用“正确例句+错误例句对比”让学生理解语法逻辑。
2. 优化课堂互动设:采用“随机点名+小组任务分工”模式,要求每个学生在小组内承担“找动词、判类型、造句子”的具体角色,确保全员参与;课后布置“动词分类记录表”作业,让学生从课文或阅读材料中收集及物、不及物动词,强化自主学习能力。
3. 分层辅导关注个体:针对基础薄弱学生,制作“常见及物/不及物动词清单”(标注例句),供课后复习;针对内向学生,开展“一对一造句打卡”活动,通过微信每日提交1-2个句子,教师单独批改反馈,帮助其建立学习信心。
本次教学让我意识到,语法教学需在“基础概念”与“复杂应用”间搭建梯度,更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后续将持续优化教学设计,让学生不仅能“分清动词类型”,更能“正确灵活运用”,真正实现语法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