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本红颜,实非祸水

图片发自简书App

1.

大抵与“红颜”连在一起的词语多多少少都有些贬义,“红颜薄命”、“红颜祸水”都用来形容“红颜”自身之不幸和带给家国之不幸。“红颜知己”似乎除外,却也常常备受争议。在古代,能称得上“红颜”之人,定是美丽之女子,却因其美丽更易遭受摧残,饱受当世乃至后世之诟病,尤其是伴君侧之红颜。

杨玉环便是其中一人。

《太真外传》记载,大唐开元二十二年十一月杨玉环归于寿邸,时十七岁。《唐大诏令集》更明确说,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杨被册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

开元二十八年十月,玄宗幸温泉宫命高力士取之于寿邸,时二十三岁。

由此可见,杨玉环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是可悲的。先嫁于寿王,后被玄宗看中,“一朝选在君王侧”,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与玄宗的爱恨情仇从此开始,被后人评说的价值也开始体现。

从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到后世流传的关于李杨爱情故事的作品,对二人的情感态度不断变化,遗憾、谴责、追悼……等等,都留给我们无限想象。

那些谴责杨玉环为“红颜祸水”,把她列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的,无非都是指责玄宗对她的过度宠爱,因此荒废朝政、偏信奸佞。

可我们要知道,是杨玉环自己去邀宠的吗?不是!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唐玄宗在武惠妃死后,苦于后宫无可宠之人,派高力士去搜寻,偏偏选中了自己的儿媳妇。

这样的命运是杨玉环主动选择的吗?她无能为力,除了服从。她可以一死了之吗?那么皇帝会向她的父母追责吗?她还有姐妹,不是她,就是她们。

一步错步步错。她的命运开始改写。

玄宗的“三千宠爱集一身”让她享尽了那些嫉妒她的人享受不到的虚荣和满足。

如果说她错,她错就错在没有尽一个后妃应尽之责,如果她像长孙皇后那样及时匡正丈夫的过失,劝他远离骄奢淫逸,远离奸佞小人,她的结局也不会如此悲惨。

她的美貌带给她幸运,她的家人也因此手握重权。他们又何尝不是她死亡路上的助推手?

马嵬之变,将士们不肯向前,“请以贵妃塞天下怨”,她终归还是国人的心头恨。

红颜不再,留给玄宗无尽的心心念念。

图片发自简书App

2.

也许是观念使然,那些亡国之君身边总会有一个“祸水红颜”,苏妲己是典型的例子。可她是有“祸水”之使命在身,而杨玉环呢?她又怎么变成了“祸水”?

就连我们的大文学家元稹怀念自己的初恋情人,温柔缱绻之后,明明是自己始乱终弃,却称莺莺为天下之“尤物”,认为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可见,对红颜的偏见累世已深,不分贵贱。

红颜本无错,错的是好色之人。

如果亡国仅由一个女子就可致之,岂非太容易了点?

王朝的兴衰更替是历史之必然,若非要以一红颜当替罪羊,那她也只是点燃了它倾颓之势的导火索。

试问,没有了杨玉环,唐王朝就不会由盛转衰吗?

答案不言自明。

果真如《太真外传》所言,临死之际,她从容赴死:“妾诚负国恩,死亦无恨”,那么她的“负国恩”又是如何“负”的?

只因美丽,她成了众矢之的,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成为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可她并无意于成为“祸水”,谁又在乎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