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事业有成的先生经历了三段失败的婚姻。每次结婚前,一切都令他感到十分美好;婚礼结束之后,就一切都变样了,夫妻之间的爱全都消失了。
前两段婚姻的失败,他认为是因为自己忙于工作,对妻子没有付出真诚的爱。所以,对第三段婚姻,他特别用心,比如经常夸妻子“你今天的打扮很得体“,”你的工作很出色“等。
但是,妻子还是对他有各种各样的抱怨,不是嫌他不扔垃圾,就是嫌他不主动晾衣服,全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最后,妻子竟然提出了离婚的请求。
那位先生怎么也想不明白,婚前对生活那么积极向上的妻子,婚后怎么变成了一个怨妇。
这个故事,就来自盖瑞.查普曼的著作《爱的五种语言》。
人类从出生就开始渴求父母的爱,这是人类对生存的一种本能的需求。这个需求跟随我们进入成年期,进入婚姻,并且在有生之年,我们都需要感受到配偶的爱,这是婚姻愿望中最基本的需要。
罗斯.坎贝尔说过:”在每一个孩子心里,都有一个‘情绪的箱子’,拿着被填满爱。当一个孩子真正感觉到被爱,他才会正常的成长。但是,当爱箱空了的时候,这孩子就会有问题行为。孩子们多半的问题行为是由于空箱子的渴求所激发。”
作者在书中,也把人与人之间的爱,比作”爱的箱子“。夫妻之间,只有双方都保持爱箱常满,婚姻才会美满幸福。就好像汽车保持适量的汽油一样重要。如果夫妻能将彼此的爱箱一直填满,那么两人就可以一起携手共度百年好合的幸福人生。
怎样才能填满伴侣的爱箱呢?
作者给我们的答案就是:用伴侣的主要爱语表达爱。
为什么那位先生用心地爱着妻子,妻子还要提出离婚呢?因为他表达的爱语,妻子没有感受到那就是爱。
妻子希望丈夫与他一起分担家务,妻子的爱语是服务的行为;而丈夫提供的爱语是夸奖、鼓励这些肯定的词句。
这就像一个懂中文,一个懂英文的两个人在对话,你说你的中文,我说我的英文,简直就像鸡同鸭讲,各自说得再好,大家都互相听不懂,又怎能明白对方表达的感情呢?
如果那位先生,能够用妻子的爱语表达爱,与她共同分担家务,可能他们就不会离婚了。
比如,丈夫看见妻子正在打扫卫生,可以对妻子说:“亲爱的,你辛苦了,我和你一起打扫吧。”相信,妻子听了定会心花怒放。
为什么我们会有不同的爱语呢?
那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语言,那些语言便成为我们主要的语言。
比如,我的父亲母亲都是不善言辞的庄稼人,他们总是默默地承担家务。做家务、为对方服务,就是他们的爱语。而我们兄妹几个受父母的影响,也都是默默工作的老黄牛。
其实,生活中许多人, 都或多或少地从原生家庭继承了表达爱的方式。在我们组建了新的家庭之后,爱的对象变化了,还在用旧的方式表达爱。这就导致对方感受不到你的爱意了。
记得我和老公刚结婚的时候,有一天,老公步行到街上买了十几斤大米回来。他进了家门,我只是随口问了一句:”回来了?”
老公不高兴地问:”就这么简单?”
“还要我怎么做呢?”我不解地问。
“问一声大米贵不贵,或者问一声我累不累,或者帮我把大米倒进米缸也行啊!”
原来,老公嫌我对他关心不够,需要的爱语是精心时刻呢。
精心的时刻,是指给予配偶全部的注意力。它并非指我们必须一直凝视着对方,而是指两个一起做些什么,并给予对方全部的关注。
所以,伴侣之间,有必要学习第二种爱的语言,即配偶的主要爱语,然后用他(她)喜欢的方式表示爱,才能让爱装满他(她)的爱箱。
只要把伴侣的爱箱装满了,他(她)才会更乐意献出爱,把我们的爱箱也装满。这样,一个家庭就能出现正向的循环,就能收获一个良好的婚姻关系。
在恋爱时期,我们以对方为中心,它是被本能推动的,超越了正常的行为模式,这种付出不可持续。真正的爱是一种选择,是我们为了拥有高质量的婚姻,选择为了使对方得益而投入精力。
在婚姻中,当双方都感受不到爱的时候,往往是要么分手,要么闭着眼睛忍痛生活。
然而,作者却告诉我们,此时还有第三种选择:就是认识恋爱的真相,学会爱的语言,填满彼此的爱箱,收获幸福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