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即明思宗朱由检(1611 年 2 月 6 日-1644 年 4 月 25 日),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早年经历:朱由检五岁时,其母刘氏获罪被父亲光宗下令杖杀,之后他先后由庶母西李和东李抚养至成人。
天启二年(1622 年)被兄长明熹宗册封为信王。
登基即位:天启七年(1627 年),明熹宗朱由校驾崩,由于没有子嗣,朱由检受遗命于同年八月二十四日登基,时年十八岁,次年改元崇祯。
执政举措:铲除阉党:崇祯帝即位之初就大力铲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崇祯帝先铲除魏忠贤的羽翼崔呈秀,后将魏忠贤贬至凤阳,魏忠贤在途中自缢而亡。随后,崇祯帝又杀了客氏,崔呈秀自尽,其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被处死、或被发配、或被终身禁锢。与此同时,平反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
军事方面:任用将领: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但后来崇祯帝中了后金的反间计,认为袁崇焕谋反,将其囚禁半年后处死,自毁长城。围剿农民军:为剿流寇,崇祯帝频繁更换围闯军的将领,如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曹文诏、陈奇瑜、卢象昇、杨嗣昌、熊文灿等。然而,农民起义军势力不断壮大,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经济方面:崇祯年间,明朝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支付巨额的军费开支,崇祯不断加征赋税,包括增加 “剿饷”“练饷” 等,这进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导致民不聊生,大批农民逃亡并加入起义军。
面临的困境:内忧:明朝末年,全国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农民起义军势力强大,其中李自成的起义军对明朝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崇祯十七年(1644 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外患:北方的后金政权(后改为清朝)不断骚扰入侵,明廷苦于两线作战,军费开支巨大,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结局:1644 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在煤山(今北京景山)自缢而亡,终年三十五岁(周岁 33 岁),明朝灭亡。
后世对崇祯帝的评价褒贬不一。一些人认为他虽有较强的治国和救国的责任感和野心,一生操劳,节俭自律,不近女色,但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缺乏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且在朝政中屡铸大错,最终无法挽救衰微的明朝。也有人认为崇祯帝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明朝的灭亡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不能完全归咎于他。
——豆包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
他最后被迫将自己的子嗣砍杀,自己也在故宫后面,现在北京景山公园的歪脖子树上自缢而亡。终年不过35岁。
他虽然以雷霆般的手段处理了天启帝以来长期把持朝纲的魏忠贤及客氏一党,但他最终还是在处理围剿西北起义的农民军李自成时的走马换将,以及在东北对于后金的战斗中自毁长城,中了敌人的反间计,将袁崇焕杀害,让他的手下,辽军军心尽失。
让后金的部队,不禁拥有优势的骑兵冲击,更拥有了从明朝袁督师旗下投诚部队的红夷大炮,这样的军事优势,外加明朝在西北方向一直蔓延到北京的农民军起义部队……
崇祯皇帝失去了重整山河的机会。他越是努力,似乎越是让这个几近崩溃的帝国更快的滑下深渊……
当然明代之亡,岂是亡于崇祯之手呢?
从正德皇帝的豹房,在盛年夭折而且无后;再到嘉靖皇帝的道家做派,养生为主,国家社稷选择性的过问,营建行宫;再到继续后也是盛年就夭折的隆庆皇帝、再到对祖父有样学样不上朝、不理政、不郊不庙的万历皇帝,再到万历皇帝对于宠妃郑贵妃儿子的偏重,导致的皇储之争。让朱常洛也在担惊受怕中度日如年,“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让政治斗争在后宫和宦官中达成某种利益联盟,把持朝纲,乾坤独揽,以致朱常洛也英年早逝,最后一个未经受良好教育的喜欢木工的儿子朱由校充满继位,卷入权力斗争中,任由权宦排布,于是这样的末世王朝又岂能不败呢?
先是熊廷弼,后是袁崇焕,谋臣武将不能任用,而让冤案不断,昏聩招数频出,让宦官去督军。辽东之失守,西北之沦陷,北京之灭亡,都是前期种下的各种因果的报应。
当闯王李自成的军队开进北京城时,崇祯皇帝最后一次敲响了集合文武的钟声,可惜宫殿已经人去楼空,再没有任何人可以拯救这个腐朽到千疮百孔的帝国,只有他的一位太监陪着他,最终自缢煤山……
——力 2024年11月4日 甲辰年十月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