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千字文》(4):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hán lái shǔ wǎng 
寒来暑往 ,

qiū shōu dōng cáng   
秋收冬藏。
译文:

四季的气候,总是冬夏交替,寒来暑往。

地里的庄稼,总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读悟:

这两句主要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语句虽然简单、直白,但每一句都出自经典,不仅仅是的四季变化,时间的推移,更重要的是关于“生命”(指一切生命)的三个重要问题,即“气候的变化”“四季的推移”“物候的变化”。

“寒来暑往”四个字,出自《易经》,《周易·系辞》里说:“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焉”。

意思是寒暑往来的交替,遂有了春夏秋冬四时递相推移的岁序。

这里的“寒暑”不是侠义上的气候变化,主要是说明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循环不止。即宇宙自然的运行,循环不息,有了日月往来交替,因而有光明的出现;有了寒暑往来的交替,遂有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所以才有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

“秋收冬藏”四个字,出自《鬼谷子·持枢·全篇》:“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

又见《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又见《荀子》,荀子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

这么多经典里都有关于“秋收冬藏”的论述,足见它的重要性。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字面上是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但更重要的是在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切事物的发展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客观规律。

这里的“秋冬”是指四季的推移,说的是四季气候的规律性变化。“收藏”则是指物候的变化。

气候与物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气候注重的是地球上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时间;物候则关心生物消长的节律性,偏重在生物与自然的关系。气候和物候历来就是农本国家所关注的第一大事。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出了大自然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规律,根据气候变化制定相应的生产和作息时间,由此衍生、细分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代制定的指导农时的历法。

人们只有严格遵循这些规律,让“四者不失时”,才能实现生生不息的循环往复,否则,违反了自然规律就会“虽成必败”。

所以,这两句话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

附:寒暑变化的原因基本知识及古人如何预报天气(整理自百度)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一年之中有距太阳最近的近日点(1.4亿公里)和距离太阳最远的远日点(1.6亿公里),造成四季日照时间的长短不一。地球的地轴又是歪的,自转起来造成各地区日照强度不均衡,这样就产生了寒暑的变化。

古代天文学中引出二十八宿的概念,就是要以黄道内的二十八宿为坐标,研究五大行星再加上日月地球,八个天体之间的关系。二十八宿虽然都是恒星,但离我们至少都有40万亿公里(4.3光年)。正因为它们光色暗淡又恒定不动,所以便于作为背景和坐标来观察五星和日月的运动。

如果七曜中的两个或三个星体出现冲、留、合的变化,即运转角度、排列、与距离的不同,会对地球产生引力上的改变,形成不同的气象。

月球品质轻、自转速度快、引力小,不能单独靠自身的引力调集雨云。

其它几个星体,则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引力调集雨云,造成地球上的暴雨。

通常两星或多星夹角的合力矢线所指的地球方向会有暴雨,夹角内地区的云被吸走了会出现干旱。因此古代的天官,多用五星、七曜的变化来预报气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