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的基本思路:我们的知识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感性,一个是知性,感性给我们提供的是直观的杂多,这实际上是一个不确定的一个知识的领域,除了一点的时间空间形式之外,实际上缺乏了进一步的规定,因此,其本身并不能构成知识,而只能构成知识的材料,我们只有通过理性的范畴把各种感性的杂多或直观的杂多按照一定的规则综合在一起形成判断,才能形成知识,这样的规则才叫范畴,范畴不是从经验中派生得来的,而是知性提供的。综合起来和形成判断才产生知识。真理不是主观符合客观,而是我们的知识和判断必须符合我们的认识条件及感性的先天形式,时间和空间,以及知性的先验范畴及其运用规则,及知识有两面,一是材料,二是判断。“纯粹知识概念在于经验的,甚至一般感性的直观相比较中是不同质的,他们在任何直观中都不可能找到,那么把直观归摄到概念之下,因而把范畴应用于想象之上是如何可能的”(《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176页)。直观的材料和先验的范畴是完全不同质的
我们直观不到一个实体,直观不到因果性,那么我们又如何把感性的材料归摄到这些概念之下呢。一个感性的鲜活性、特殊性和直接性,一个完全是先验的一套逻辑规则,在此情况下,两种如何能结合在一起,然后证明把不同质的范畴用在这些感性直观的材料上是完全合法和有效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延伸了一个想象力,而想象力被定义为一种中介性的能力,即沟通感性和知性。那么想象力是如何让两者牵手呢,是通过图式,想象力是图式的承载者,图式,是产生想象的规则或程序,即把一个范畴图示化,使得它可以应用于现象之上,图式不是图像,而是产生图像的一种规则。这个图式有点象概念,他具有普遍性,具体普遍的特征,图像是特殊的。图像比较具体和直接的,图像不是那么复杂,是自发的结果,而图式则是想象力产生的。客体必须符合心灵。
五个点,可以组成一个图像,但如果用图式的概率,则属于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把这五个点结合成一个概率的图像。本来这五个点彼此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但如果有了这样的一个图式方法之后,可以把这五个点联系到一起。从而把这五个点组成一个图像。否则五个点就是一个感性的表象,再如狗的图像,和狗的规则。外直观和内直观,学生的问题一个五与实体如何结合,二是根号5能不能用图式表示呢,第三,想象力是否违背他最初的目的(康德哲学对想象力独特的定义的,他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联想),第四,人如何能把一个抽象的概率想象为一个具体图像,想象力并不是一种先天的能力,那么最初的应该是一种经验,然后才能内化成想象能力—想象力就是把逻辑上不可能的事情结合在一起。康德所称的想象力并非上述四点意义上的想象力。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创作,比如文学史的经典人物。
黑格尔:我们对一个人的质疑和反驳,必须从接受他的前提下开始,提出质疑和反驳才是有效的。
康德的例子要说明的是:范畴如何能够合理有效的用于感性材料,这个范畴主要包括十二个范畴,量的范畴(单一、多数、全体)、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关系类的范畴(依存性与自存性(实体与偶性)),原因性与从属性(原因与结果)、协同性(主动与被动之间的交互作用)、模态类(可能性、存有与非有、必然与偶然)
是在一定时间的和空间的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图式,无非是按照规则的先天时间规定而已,时间是一切表象联结的形式条件,第一,没有时间,范畴不能用于想象,第二,时间又在知性图式把想象归摄到范畴之下这个重要的事情上起了中介作用,实际上就是实在之物在时间中的持存性-即实体
之所以人能够规定现在过去将来,它后边要有一个永远存在的时间之流,这是一个经验性的基础,他在其他东西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不变。
原因范畴的图式是实在之物,只要愿意设定它,就总是有另外的东西接踵而至,所以这个图式就在于杂多之物的相继状态—一个事物与另外一个事物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某个事物是不是原因,就需从时间上看它是不是在时间上总是有其他事物接踵而至,只要这种相继状态符合某种规则而不是随便相继而是有规则的相继。
协同性的时间是一个实体的规定和另一个实体的规定按照同一条普遍规则同时并存。实体能够正当的合理的用于经验现象的时间性规定持续存在,原因范畴能够正当的合理的用于感性现象的时间性规定是前后相继,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的前后相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