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宝上一年级起,就开始写话。而写话的内容,从看图开始。要说读图孩子真不错,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可是,要将图转化成文字,写到本上,对孩子来说还真是一个挑战。
没办法,只能帮助孩子过这个坎。先和孩子一起读图,把图中的元素罗列出来,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一遍。在梳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用到一些词语或短句。再根据讨论的内容进行串联,一篇写话就好了。孩子交给老师,老师评价很好,说孩子想法独特,很不错。
但还是有些担心,毕竟是合作的产物,总觉得不放心,万一考试什么的孩子不会写咋办。
今年暑假的习作,彻底让我放心了。已经写了好几篇日子,每一篇都在四百字以上,而且都是孩子独立完成的。每写完一篇,他还会大声朗读给我们听。不错呀!故事情节连贯,风趣幽默,用词巧妙,句子通顺,有模有样。以前说一句写一句,唯恐多写一个字,现在,写了3页还不行,要写4到5页。还在担心本子不够用。
这个蜕变说明“厚积薄发”是对的。从习作本身来看,虽然稚嫩,但是,是孩子内心表达,属于孩子自己的想法。这个远比一句一句产出的高分习作有意义的多。孩子开心,我也很开心。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转变,只能说明孩子长大了,孩子听过的每一节课、看过的每一本书在他内心起到了作用。
让孩子拥有变好的勇气。孩子不会习作,不是孩子不好,而是孩子的心智不足以支撑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他创造力和想象力会受到识字量、生活体验的限制,表现不但不能让成人满意,也不能让自己满意,他虽然写不出好的习作,但是能感受到文字的美好。在孩子有这个困惑,成年人最需要做的不是纠错,不是知道,而是发现、是鼓励。在孩子习作的字里行间寻找孩子独特的用词方式,恰当的表达方式以及他的创新创意,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美好,树立信心,让孩子有保持积极向上的习作习惯,有勇气再进行习作联系。这也是成年人对孩子做好的托举与协助。
让孩子拥有变好的毅力。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孩子成长也不是一篇习作的事。写好学坏都不重要,只要给孩子传递持续向好的动力与定力才是最重要的。有事说事情没有对错,只有角度。我觉得这个话用在这非常好,如果我们一味地盯着那几个错别字不放,孩子会把错误订正,但是他感受不到努力的美好,而是挫败与打击,会误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好,觉得习作只能带给自己挫败感,那他还会坚持习作训练吗?一般不会。我们只有让孩子在成就感爆棚的情况下,既收获习作的成就感,又能主动改正其中的问题,这才是最好的方式。毕竟,习作不止一篇,学习也才刚刚开始,何必那么苛刻。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在接纳孩子的同时,允许孩子不完美,营造自然、轻松的生长环境,及时肯定孩子做的好的地方,为孩子更好的成长赋能,这才是成年人需要做的。用过程加事实的方式引导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同时真诚的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地方,孩子自然就会向好向善发展。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孩子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又何必计较这一朝一夕呢?相信孩子,因为,值得你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