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力量》 电影带来的世界110
《艺术的力量》(Simon Schama's Power of Art)是一部由西蒙·沙玛编剧,卡尔·欣德玛奇(Carl Hindmarch)执导,西蒙·沙玛、安迪·瑟金斯、阿兰·柯德勒等人主演的BBC纪录片。该片讲述了卡拉瓦乔、贝尔尼尼、伦勃朗、大卫、透纳、梵高、毕加索、罗斯科的生平,并重现这8位艺术大师的创作历程。

影片共有8集,一集一人,一人一画,每集50分钟。于2006年10月20日在英国播出。
非常喜欢这种加一点故事情节和表演的纪录片,西蒙·沙玛的解说太棒了!观者在了解艺术家的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艺术中独特而又震撼的力量。真不愧为“艺术的力量”。
该片荣获“国际艾美奖最佳艺术节目”、“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摄影”(纪录片类)等多项国际大奖。
一、编剧和解说西蒙·沙玛
其实西蒙·沙玛写了一本同样书名和内容的书,我估计是先有书,后成片。但我是先看片的。
西蒙·沙玛是这部纪录片的策划者。他说:“这并不是沉寂的周日下午在艺术馆里的一次闲逛,或在历史记忆中对美的一次游历。而是对创造性想象力这座活火山的一次侵袭,并深入到那些人类所创造出的、曾风靡世界的最伟大的作品。”
“美术馆中的安静肃穆可以欺骗你,令你相信接触的艺术作品都是礼貌友好的事物,是抚慰人心、令人陶醉、引人入胜的图景,但是它们其实都是暴徒。无情,狡诈,最伟大的绘画作品简直是要一把按住你的脑袋,将你的沉着镇定彻底击碎,然后立刻开始重组你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艺术的力量》书中序言。
西蒙·沙玛(Simon Schama,勋爵,1945年02月13日- ),英国作家、历史学家,曾先后任教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及艺术史教授,BBC纪录片解说,纽约客文艺评论员。

西蒙·沙玛在艺术史、荷兰史和法国史方面尤有建树,著有《爱国者和解放者》、《风景与记忆》、《伦勃朗的眼睛》、《犹太人的故事》、《风雨横渡》、《财富的窘境:黄金时代荷兰文明的一种解释》、《死亡的确定性》、《无保证的推论》等,作品曾荣获沃尔森奖、W.H.史密斯文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沙玛还在BBC电视系列纪录片《英国史》、《艺术的力量》、《文明》中担任撰稿人和主持。
二、影片简介
第1集.卡拉瓦乔(Caravaggio)
1603年的罗马,耶稣基督、圣女以及圣徒的形象是美丽与纯洁的,创作这样的肖像是为了赢得信徒的信任。卡拉瓦乔开始了他的绘画创作。他说创作有血有肉的救世主才是真理的荣光。他画出了耶稣以及与他一起的那些人,比之前看到的所有创作都更为朴实和自然。他的模特来自大街上、酒馆里、集市上甚至妓院里……
《手提歌利亚头颅的大卫》是卡拉瓦乔创作的油画,规格为125.5×101cm,收藏于意大利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这幅作品被认为是卡拉瓦乔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此画属于大收藏家、卡拉瓦乔的仰慕者红衣主教西皮奥内·博尔盖塞的遗产,人们不知道大师做此画的确切时间。一些学者推测大师是在1606年应红衣主教之约为其罗马居所而画的。另外一些学者却认为此画是卡拉瓦乔在其生命晚期,几乎是最后几个月里画的。注意卡拉瓦乔去世时尚未满39岁,所以所谓生命晚期并不是老年人。
据说当时卡拉瓦乔因为杀人而被人追杀,他画了一幅《带着施洗约翰头颅的莎乐美》,画中的大盘子里正是卡拉瓦乔自己的头,画被送给德·维格纳科特乞求宽恕。可能同时他还画了《手提歌利亚头颅的大卫》,画中年轻的大卫以奇怪的悲伤神情注视巨人的带伤的头颅,这颗头颅依旧是卡拉瓦乔的头。这幅画他可能送给红衣主教的侄子希皮奥内·博尔盖塞,这个狂热的艺术爱好者掌握着赦免大权。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意大利语: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意大利画家,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热那亚、马耳他和西西里。
第2集.伦勃朗(Rembrandt)
在《夜巡》及他对阿姆斯特丹最富有商人的一些描绘中,伦勃朗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英勇、生动而伟大的创作。然而,10年之后,这个倔强、顽固的画家不再被认可,并且申请了破产。虽然为阿姆斯特丹市政大厅作画成了一个改变生活的机会,但他没有以所要求的方式进行古典、内敛和宏大的创作,而是创造了史上最为粗糙和有力的作品,以及他所处时代最为伟大的作品之一。
伦勃朗的布面油画《夜巡》,尺寸为363×437cm,1642年作,荷兰阿姆斯特丹霍兰国立博物馆藏。

《夜巡》是受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委托而创作的群体肖像画。按惯例,订件者的肖像应在画面上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他们都付了一样多的定金。可是伦勃朗并不是一个甘于墨守成规和为了“生意”而作画的人,他想赋予这幅画戏剧性和震撼力。他选择了射手队在班宁·柯克大尉的带领下,紧急集合准备出发的瞬间,描绘了该场面的紧张和仓促。大尉和中尉站在画面的中央,神情镇定,他们似被舞台灯光所照亮,显得十分醒目,周围的射击手则沉浸在或明或暗的光影里。
此画的光和色彩的表现也是令人惊叹的。原画表现的是白天,因长期烟薰,颜色变黑人们误称为“夜巡”。
1642年,班宁柯克连长和手下民兵16个人每人出了100盾请伦勃朗画一幅集体像。伦勃朗没有像当时流行的那样把16个人都摆放在宴会桌前,画出一幅呆板的画像,而是自己设计了一个场景,仿佛16个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各自不同的在做着准备,队长在交代任务,有人在擦枪筒,有人在扛旗帜,周围又有一群孩子在看热闹。这幅画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从任何地方来看,都是一幅绝对的杰作。但是,粗俗的民兵们不干了,大家都是出了100盾,为什么有人在画中那么明显,而自己却要隐身在后面。民兵们要求画家重新画一幅肖像。可是出于一个画家的艺术感或出于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伦勃朗坚持不重新画一幅。
这是一幅无价的珍品,但却也因为这副画,使得伦勃朗陷入了一个窘迫的境地。这件事情闹的整个阿姆斯特丹沸沸扬扬,打这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伦勃朗来画集体肖像了,而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中,伦勃朗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后,去世了。
《夜巡》被民兵们带回去之后,因为太大无法挂在门厅里面,他们就自行把周边裁掉,使得整幅画丧失了原有的平衡。而挂这幅画的大厅是烧泥炭明火取暖的,泥炭的灰在画上落了厚厚一层煤灰,使得整幅画色彩变得黯淡,以至于18世纪的时候人们认为这个原本是白天的场景是在夜晚进行的,从而给他取名《夜巡》。现在这幅画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有着自己独立的房间,当我们凝视的时候,仿佛感到画布上有生命在流动。
直到他去世后的100年,阿姆斯特丹才惊奇地发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波兰的一些著名画家,自称接受了伦勃朗的艺术濡养。
伦勃朗·凡·赖恩(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年),是世界美术史上一位伟大的荷兰现实主义画家,荷兰最杰出的肖像画大师,也是17世纪整个欧洲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油画和铜版画方面,都有很高成就。
伦勃朗1606年7月15日生于荷兰莱登城郊磨坊主之家,1669年10月4日卒于阿姆斯特丹。他一生创作精力旺盛,给人类留下了极其丰富而珍贵的遗产——600多幅油画,300多幅版画和2000幅左右的素描速写。画风质朴自然,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善采取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
第3集.贝尔尼尼(Bernini)
天才艺术家,集雕塑家、建筑师、设计师于一身,引人注目的骑士、以及教皇乌尔班八世的莫逆之交。他的雕塑作品充满生命力。17世纪40年代的后期,这颗艺术明星开始陨落,其负责修建的圣彼得大教堂开始出现裂痕。贝尔尼尼需要成就一个奇迹来重获命运的眷恋,所以他创作了《圣女特蕾莎的狂喜》。信徒们聚集在一起来窥探这一作品,这一神秘之物的肉体与灵魂融为一体,痛苦和欢愉自然地交织,肉体的满足与精神的狂喜同时袭来。
贝尔尼尼《圣女特蕾莎的狂喜》(The Ecstasy of Saint Teresa),大理石雕像,1647-1652年作,现藏意大利罗马维多利亚圣母堂。

《圣女特蕾莎的狂喜》的创作灵感就来自于特蕾莎修女的自传故事。在特蕾莎神魂超拔时,身体常常腾空而起。“天主好像不但要把我灵魂提上去,也要把我的肉身提上去。”雕像表现出特蕾莎处于沉迷(或狂喜)中那一刻的状态。
其实这是一个雕塑群,祭坛左右侧壁龛是科罗纳家族的8位成员,分列两旁各4位像在剧院的座位中,似乎在讨论着什么。据说他们都是这座雕像的出资人。
乔凡尼·洛伦佐·贝尔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1680年)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筑师,是17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他生于1598年,在82岁生日的几天后去世。他是那一列杰出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中的最后一人,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努力,才使得意大利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成为西方世界之光。
第4集.透纳(Turner)
1840年5月,透纳带了他的7件绘画作品参加皇家艺术学院画展,并遭遇人生中最窘困的责难和冲击。最恶毒的攻击针对的是作品《贩奴船》。透纳的艺术作品摈弃了所谓的“言之有物”画风,脱离了仅仅描绘世界表象的束缚。透纳展现了艺术如何深入事物的核心,带领观赏者如直入风暴中心那样向着艺术力量的最深处长驱直进。
《贩奴船》(The Slave Ship,全名:Slavers Throwing overboard the Dead and Dying - Typhon Coming On )是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著名的水彩画家和版画家透纳在1840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该油画描绘了一艘贩奴船渐渐远去,海面上留下了遗弃尸体的悲惨场景。
《贩奴船》为帆布油画,油画尺寸为:90.8×122.6cm。该油画作品收藏于波士顿美术博物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Joseph Marroad William Turner,1775-1851年)是英国最为著名,技艺最为精湛的艺术家之一,19世纪上半叶英国学院派画家的代表,与约翰·康斯特布尔并称为“真正使英国风景画摆脱荷兰、法国或意大利绘画影响而走上自己独立道路的两个人”。画家同时代的评论家罗斯金在谈到透纳的风景画时曾说:“如果只用一幅画去证明透纳的艺术是不朽的话,那么应选择的就是这幅《贩奴船》。”
第5集.大卫(David)
法国大革命期间,当那位进行暴力运动的“人民的朋友”马拉于1793年7月遇刺死于浴缸中时,“革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承诺为了法国甚至为了世界,以画笔记录下这位烈士的形象。这是一幅舆论宣传员的作品,狂热的马拉转变成了一个纯洁和无私的马拉。
《马拉之死》是大卫的一幅不朽名作,创作年代为1794年,规格:136×157cm,材质:布面油画,收藏于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美术馆。

此画因马拉的特殊身份和简洁有力的形式而为人们所熟知。
马拉(Marat,1743-1793年)是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雅各宾派当政以后,他因为卓越的号召能力而成为该派的主席,但同时也是一位残忍嗜血的活动家,往往不经审判便将政敌送上断头台。他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每天只有泡在洒过药水的浴缸中才能缓解痛苦,于是,浴室就成了他最经常呆着的办公场所。
1793年7月11日,一位反对暴政的女士借口商谈事宜,进入马拉的浴室,并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行刺,结束了这位暴戾政客的生命。在画面上表现的是马拉被刺杀在浴缸里的情景。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马拉的胸口流出,他的左手仍握着便笺,脸上露出愤怒而痛苦的表情。构图中无情的水平线只用无力下垂的右臂做突破,似乎失去任何挽救的希望。上半部分空无一物,空旷而幽深,从左侧射入的光线,照亮着马拉的身躯和面部,具有纪念碑似的立体感。画面上没有繁多的色彩,也没有复杂的缩短法,力求单纯,用他的画笔唤起人们单纯质朴的感情和坚贞的正义感。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1748-1825)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也是一位重要的美术教育家,他在拿破仑时代曾教育出一批优秀的美术家,在他死后成为法国绘画的杰出人才,并使法国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美术运动的中心。其中最为突出的画家有安格尔、格罗、席拉尔等。达维特不仅是一个卓越的历史画家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巨大才能的肖像画家在大革命的年代中,他画了大批肖像画尤其是九十年代的肖像画更具有勇敢、朴实、力量、真实和生气勃勃等特色,他的肖像画中的主人公,以其冷静沉着的姿态和雍容的气度而有别于同时代的英国肖像画。他能够深刻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和社会地位。他的肖像画始终是结构严谨、找不到任何不确定的复杂和矛盾的东西,这些特点与在暴风雨般的革命年代中所形成的关于人的品质的新观念是互相适应的。
第6集.梵高(Van Gogh)
绘画有时可以使人平静。残忍的不安全感和痛苦感一直鲜活地扎根在梵高内心深处,挥之不去。震怒的力量化为了他对自己艺术风格孜孜追求的不懈动力。他看着镜子来描绘自己,就像他从头脑内部开始去画,却始终看不清真正的自己。直到1890年的夏天,他没有举起画笔来画他的脸,而是,举起了枪。
梵高的《麦田群鸦》创作于1890年7月,画布,油彩,50.5×100.5cm,阿姆斯特丹国立梵高博物馆收藏。

本幅画的构图由三条岔路展开宽广的麦田。画中几乎没有中心视点,而分散的乌鸦,使画面更显辽阔。梵高使用三原色和绿色来呈现单纯而简明的意象。在这幅画中表达中他的“悲伤与极度的寂寞”,所以这幅画也被视为梵高自杀的预告。
几星期后,他走进他描绘的这片麦田,开枪打伤了自己,虽然没有立即死去,但他受了致命的重创。他挣扎着回到住所,两天后,告别了人世。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20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
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麦田群鸦》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梵高的早期生活,坚决投身于从事艺术品商人的工作。经历了短暂的教职生涯后,他成了贫困的传教采矿工人。直到约摸27岁时,梵高才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后十年间,却创作了超过2000幅画,包括约900幅油画与1100幅素描。灵感家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梵高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梵高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也不画想象中的美丽幻象。梵高的画风在法国阿尔勒的那段时间,发展已臻成熟。
第7集.毕加索(Picasso)
一个随心所欲的天才,对毕加索这样的艺术家来说,现代艺术的必要条件是将其与政治和历史分开。但是纳粹空军对格尔尼卡的巴斯克古城残忍的轰炸,使得立体派所遭受的破坏成为了如同抢救行动一样微不足道的小事。与人体被炸及房屋烧毁相比,造型艺术遭到的破坏能算什么呢?毕加索想要成就一些世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这是一幅巨型油画,高达349.3cm,长达776.6cm,现收藏于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

1937年,毕加索接了个大项目。当年的世博会于法国巴黎举办,西班牙自然也是想搞点拿得出手的东西来镇馆,于是他们灵光一现想到了毕加索,他们邀请毕加索为祖国的展馆临时创作一幅壁画出来。不过,刚一接到活儿的时候,毕加索还并没有确定作品的创作主题。当时,西班牙正处于内战时期,而就在1937年4月,德军秃鹰军团的轰炸机受西班牙独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之命,于光天化日之下,悍然空袭了西班牙共和党控制之下的巴斯克地区重镇格尔尼卡。身为共和党支持者的毕加索在获悉了这次对毫无防备的平民的屠杀之后,义愤填膺,于是西班牙馆的壁画主题便随之产生了,恰逢其时的世博会正好让毕加索有机会将格尔尼卡人民所遭受的暴行公诸于世,一代名作《格尔尼卡》便这样诞生了。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西班牙语:Pablo Ruiz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毕加索长期在法国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在西班牙内战和纳粹占领法国期间,毕加索坚定地站在民主和进步势力一边,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斗争。
第8集.罗斯科(Rothko)
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常设展览中,有一组抽象表现主义的名作《红》(Red on Maroon)。它来到伦敦,成为泰特收藏品的故事,和创作它的艺术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本人一样充满传奇性。
1958年,罗斯科收到著名餐饮公司西格拉姆(Seagram)的邀请,要他为他们新建成的西格拉姆大厦中的四季餐厅的正厅进行设计与作画。在三个月的时间里,罗斯科完成了三个系列总共将近40幅全都是褐红色或深棕色的画作。他之所以选择这种颜色,是因为罗斯科想要让那些去四季餐厅吃饭的纽约权贵们感受到异样和不适,仿佛置身牢笼,完全倒了胃口。

然而,前来就餐的纽约权贵们不仅没有不适,他们甚至毫无知觉。带着妻子去四季餐厅吃饭的罗斯科看到这样的景象后,决定退回3.5万美元定金并收回自己的作品,有人说那时的3.5万美元是现在的250万美元。他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至今仍众说纷纭,根据他的传记作家詹姆斯·布雷斯林(James E.B. Breslin)的说法,“他是到了最后一刻拒绝献身亚伯拉罕的以撒。”收回这些画作之后,它们被分置于三家美术馆: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日本的川村纪念美术馆和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

马克·罗斯科(Marks Rothko,1903年9月25日-1970年2月25日),生于沙俄时代的拉脱维拉,1910年随父母移民美国。年青时以兼职赚取费用求学,当过演员、场记、画家、待者、挨过饿。1929年成为一所犹太教会的兼职教师,也是表现主义(Ten)十的创始成员。后因患病、沮丧、忧郁、酗酒及服用过量镇定剂和抗忧郁药物,导致于1970年切断静脉自杀身亡。尽管他本人排斥被打上流派分类的标签,但他的作品和画风依然被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典范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