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的阅读与反思,我对教学实践有了新的认识。书中强调,教师需要通过刻意练习培养“数据感”,借助长期实践与反思,精准把握学习数据,从而做出更有效的教学决策。这一理念让我意识到,传统教学中依赖经验而忽视数据反馈的做法存在局限,未来应更加重视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利用信息技术让学习过程“可见化”,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
书中还颠覆了传统教学观念,指出精彩的教学内容应源自学生生成。教师应减少讲授时间,将话语权还给学生,鼓励他们创造学习素材。这种生成性课堂更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提升学习效果。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我深感学生生成与数据驱动的重要性。以往的教学多依赖预设,未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今后,我将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在第13讲中,“设置好问题”和“培育数据感”的论述让我对文言文教学有了新的思考。问题的设置是成功教学的关键,过于宽泛的问题难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教授《桃花源记》时,将问题从“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细化为“如果你是武陵渔人,初入桃花源会有怎样的感受?”,能让学生更有代入感,深入分析文本。同样,在《出师表》教学中,通过情境化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诸葛亮的复杂心境,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
此外,培育数据感在文言文教学中同样重要。通过小测验收集学生对字词掌握情况的数据,可以精准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在《三峡》教学中,根据学生对“奔”字理解的数据反馈,决定是简单回顾还是展开小组讨论;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针对“蔽”字理解的低正确率,通过讨论和重新检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总之,阅读这本书让我明确了教学改进的方向:通过精心设置问题、培育数据感,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成性课堂,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