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一个事件,
不同的人对它做出不同的解释和描述
并且每个人都很坚定自己是正确的,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
我们并非如实地对现实进行反应,
是根据我们对事实的建构做出反应,
而堆砌事实的信息是经过了倾向性处理过的。
所以,
我们看见的和回忆的“事实”
并不是纯粹的真相,
而是透过“有色眼镜”捕捉到的真相。
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撇开那些明显的偏见和逻辑缺陷,
是什么为我们戴上了“有色眼镜”?
其一,启动效应
一个轻微得无法察觉的刺激,
可以唤醒或激活记忆系统里的
某些特定思想和图像,
并将其植入到对当前事件的解释和回忆中,
它是无目的的,
不为肉眼所见,
而且发生在我们意识之外。
例如,
一个人在家看恐怖片,
会激活恐惧情绪,
这时如果水壶响了,
会下意识地以为有人闯入。
这种联结就是启动效应。
其二:先入为主
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
通过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进行预先判断。
由于是根据不充分的信息得出的判断,
它具有极强的误导性。
我们眼里的错误引导着我们的心灵,错误导致的也必定是谬误。——莎士比亚
当人们希望事件的发展满足某种预期时,
或做出预先判断时,
关注点就会受限,
我们会带着这种倾向进行信息收集及处理,
让事件看起来朝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
或者向我们预先判断的方向解释。
有时甚至会使矛盾的证据
看起来是有利于自己的。
其三:信念固着
我们的信念塑造了我们对任何事件的解释。
实验表明,
一旦人们为错误的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
那么就很难再让他们否定这条错误的信息。
给每一个被试者宣称某个结论是正确的,
然后让被试者解释为什么该结论是正确的。
最后会告诉被试者真相:
试验最初给到的结论是捏造且错误的。
只有25%的人接受了新结论,
大部分人仍然坚持最初的结论及自己的解释。
这种现象叫做信念固着,
它证明了信念可以独立存在,
并且当支持它的证据被否定时
仍会存活下来。
我们越是极力想证明和解释
自己的理论可能是正确的,
我们就对挑战自己的信念的信息越封闭。
有什么方法能够纠正我们的信念固着嘛?
实验表明,
通过解释为什么
与自己相左的观点也可能是正确的,
可以降低甚至消除信念固着。
事实上,
对各种可能结果的解释
会促使我们的判断更全面,
也会带给我们更多可能性。
那有办法彻底摘掉“有色眼镜”嘛?
答案应该是没有,
但是,
真正的谦逊会为我们尽量还原世界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