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了一项工作——课文解读。说实话,我平时备课都是粗略地看看教学参考书,然后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讲课,有些课文感触比较深,就可以和学生侃侃而谈,上完一堂课,心情也很愉快。可有时候,一篇课文念叨半天,自己都云里雾里的,别说学生了。于是回到办公室又内疚自责起来,赶紧再翻看资料,重新备课,下节课再去给学生讲,这样既费时又费力,效果自然也不会太好。
接到这个任务后,我先从网上买了闫学老师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这本书。拿到书后,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看了起来,书中的许多思想都很独特,可以说,闫老师是解读文本的高手,她对教材的把握源于她酷爱读书,广博的阅读不但丰富了她的知识底色,还丰富了她的教育底色。
闫老师的解读朴实、自然、大气,既紧扣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她对文本有独特的见解,却从不刻意求深,而是深而有度。他的知识面很广,却从从不突破语文教学的边界,比如在教学《夸父追日》一课时,闫老师首先从探讨夸父追日的动机入手,再印证了山海经等几种古籍和教学编者的观点以后,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夸父追日的动机究竟是什么也不再重要,我们更加看重的是故事本身强大的象征意义。《夸父追日》的故事所蕴含的精神寓意是非常丰富的,充满了悲壮和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对夸父追日动机的追问,恰恰为整个解读思路定下了一个正确阐释文本的基调,这是从文本出发,从神话故事的文体特点出发,给人引出的结论。接下来就顺着这一思路,具体联系了夸父追日的精神场面。故事的悲剧性意义首先在于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行动,而渴死的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一充满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蕴含的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传承的意义,这样解读人本极限了读者思想的深邃,又不脱离文本和问题特点,天马行空似的随意发挥与嘲讽,愚公为疯老头的另类解读,相比境界之高下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