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戴燕主编的《陟彼景山:十一位中外学者访谈录》,这本书是我导师送我的戴燕老师的签名本。
其实很早就拿到了这本书,却一直没有看,昨晚值班今天在家补觉一口气读了下来,发现那么有趣。可能书里正是我以前想做的东西,所以对我特别吸引。
今天读了何兆武、李学勤、章培恒、王水照、裘锡圭几位老先生的访谈,他们都有治史的经历,而且都曾经历过60年代那个动荡的时期,他们笔下的回忆为我们更加细致描述了那个年代不同层次人们之间的想法。
例如何兆武先生说抗日那段时期,他们西南联大的学生心里其实特别平和,因为他们相信战争终将结束,而美好的时代一定会到来。王水照先生所在的北大中文系55级更是在和老师对立的冲动心里下,全年级一起编写了文学史出版。他们的辉煌经历,是我们绝对没有经历的,却也是那么稀奇。
从访谈中更多的是知道这些先生做研究的态度,尤其是这几位先生其实都主要涉及中国史或中国文学、哲学史研究,所以其实几篇文章也都问到先生们对于当下传统文化热、国学热的意见。几位先生也都基于自己的研究内容提出了看法,一致的都是传统文化引起人们注意是必要的,但是对于国学的提法他们都会有一些批判,国学的出现是清末民初和西学兴起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称呼,现在还用是有不合适的。
几位先生的访谈还涉及很多内容,不能说是新颖,但是他们丰富的经历和严谨的治学,让他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关系都有着更为深切的体会,对于学术承上和启下的责任感更是鲜明可见。说实话,这本小书让我感动,感动诸位先生的人生态度。
题外话,其实这本书涉及到很多那个我们羡慕不已的民国大师的各种交往小话,如鲁迅先生、顾颉刚先生等等,诸人有其风采,亦有其遮瑕,不过这才是人生,因为我们彼此际遇不同,可选择的也不同。不在同样的际遇下,我们就感谢他们的选择给我们的提示。
难得今日读书畅快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