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德·姜是位美国华裔科幻作家,1967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90年出道至今,只有17篇作品,但篇篇都是精品,囊括了雨果奖、星云奖、斯特金奖、坎贝尔奖在内的所有科幻大奖的奖杯,在美国科幻界享用极高的声誉。
《呼吸》是其最新小说结集,内含9个短篇,译林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豆瓣评价8.6。
说实话,特德·姜的小说,不同于一般的通俗作品,故事性不太强,缺少戏剧张力,如果作为快餐式消遣阅读,建议放弃。有些篇章有点烧脑,需要点耐心,细细地品读,一定会感觉到科技的温度。这也是他的作品最与众不同的地方,达到了文学、科学、哲学的高度统一。
《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是《呼吸》的开篇之作,也有人称之为科幻版的《一千零一夜》,人可以通过“年门”回到过去二十年,或穿越到未来二十年。贫穷的绳匠遵照年长的自己的叮咛,一步步富裕起来;同样贫穷的织工,偷了未来自己的一箱钱,回来后挥霍一空,好不容易又攒下一箱子钱,又被自己偷走;绳匠的妻子约上二十年后的自己,一起回到二十年前,去拯救自己年轻的丈夫,并与之做了情人;而主角——福瓦德,因妻子与他吵架后意外离世,一直愧恨不已,他回到二十年前,试图能够挽回,但过去的事情,他可以忏悔,可以赎罪,却始终无法改变。不仅如此,他也无法再回到“年门”,此时的他已与未来的自己齐头并进……
是不是很荒诞、很矛盾、很递归?如果你处于“年门”之前,你是选择过去,还是未来?如何面对未来或过去的自己?明明知道过去无法改变,你是否还是会想回到过去?如果未来已经注定,现在的你是否还会继续努力?
《呼吸》则娓娓道来一个机器人自我解剖、自我省思的过程。生命之源不是空气,而是气压差。“宇宙的开端仿佛是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了呼吸……”,而现在,“我的每一口呼吸,都让这个宇宙离死亡更近一步”。小说认为,宇宙是高度有序的,而人类的消耗是无序的,我们在消耗秩序,我们以增加宇宙的无序度为生。这不由得让人想起空气污染及全球气候问题,以及当下的疫情形势。“得以存在便是一个奇迹,能够思考就是一个乐事”,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能够健康地活着,就是最大的成功。
“我所有的欲望和沉思,都是这个宇宙缓缓呼出的气流,在这漫长的呼气结束之前,我的思维将一直存在。”
《前路迢迢》有关预测和选择的问题,篇幅很短,却很令人深思。到底存不存在自由意志?未来是否无法改变?也许现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相信什么,或者说重要的是你选择什么。文明如今维系于自我欺骗之上,是这样吗?
《软件体的生命周期》体现了人工智能下的小生命之大命运,随着数码体市场的发展、壮大、冷淡、萧条,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其他产品的冲击,数码体的命运也随之变化,他们的最终命运将会如何呢?作为一种人造生物,数码体该仅仅作为一类产品(或者宠物)对待,还是作为一个生命去尊重?当感情超越了物种的界限,人类的伦理观、道德观都受到了拷问和挑战。
我们知道,学习机并不能替代人的教育,那么,对于孩子的抚养、照料和成长,你愿意将其交给“达西的新型自动机器保姆”吗?对一个新生儿来说,我的保姆是机器,这意味着什么?
如今,许多人习惯用数字影像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果有一天,科技可以对我们生命的每个时刻进行连续不断的视频记录,并且可以像现在使用搜索引擎一样,随时查询访问我们的记忆片段,那会怎样呢?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和冲击是肯定的,那么,在事实和情感之间如何选择,或如何平衡?读完《双面真相》,不知你会有何感想,是否也如作者所言:“数字记忆的真正优势,关键不在于证明你是对的,而在于证明你是错的”,“让我们知道自己会犯错,从而对别人的错误不那么苛刻。”
《大寂静》是作者应邀写的关于濒危物种——波多黎各鹦鹉的一篇自述配文,“人类活动令我的种族濒临灭绝”,“在我们离世时,我们向人类发送一条消息:保重,我爱你。”人类并非宇宙的中心,是时候该更多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了。
《脐》从宗教角度,引发了一场信仰危机,对于创世论的迷茫和疑惑,说实话,读来有点晦涩,需要静心、反复咀嚼才有味。特德·姜的小说一向如此,娓娓道来,没有惊世情节,只靠细细品味。
《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是该系列又一篇自由意志的小说,如果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观点成立,那么,就会有多个平行世界的自我,可以互相联系、对话,可以看到各自不同时间线上的状态。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另一个世界的自我呢?自己与平行自我的各自行为会不会互相影响?对我们的自我认知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会引发我们的焦虑吗?好在作者给出了答案:“你作的每个决定构成了你的人格,塑造了你要成为的那种人”。小说的结尾很温暖,“如果在你行为各不相同的分支里,都产生了同样的结果,那么起因就不在于你”。
特德·姜的小说就是这么有科学内涵,他一贯用科学的方式写小说,用科学的方式看世界,至于这种科学是真是假,可不可能,都是次要的。
看似违背科学常识,却蕴含哲学思考,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说:这是优秀科幻小说应该有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