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希望自己有个温润丰满的过往,可我们只有这个故事可讲。

题目来自于张玮玮的一篇文章。读出来很有歌词的感觉。

记得《礼记 檀弓》篇里曾将讲一个故事,大意是指孔子的朋友见到有人家办丧事,和孔子说到丧礼本是哀悼逝者的行为,最后却都演化成了繁文缛节,要表达悲痛,反而不如在一边哭泣的孩童真诚。

而孔子说:表达内心的喜乐是人之天性,孩童可以如此,大人却要循礼。因为为人有规矩,不失仪态,也是做人的要求之一。孩童发乎天性,可以理解,成人如果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一是对不起死者,二是让周围的人手足无措。哀痛之情不得消解,反惹人厌弃。

这段话听起来特别有人文主义情怀,而当时当下的我,经历某些事之后又有了别的体会。

我们是个习惯分享并夸大欢乐的民族,而痛苦却选择小心翼翼地掩藏,鲁迅文章里的祥林嫂固然是一种警示,而更多的原因则或许是所谓的面子,他人面前的名声,荣誉感和看上去很美的虚荣,填满了生活。这是外在社会舆论上的,另一方面则是可耻而骄傲的自尊心,如果你不想被人轻视,自然不能暴露孩童的直接,因为私人的理由影响工作,或者因为主观的情绪影响判断,在成人世界里,都属于不可靠的表现。我们都知道生活残酷的丛林法则。

玻璃心和娇滴滴的个性,如果不是有强有力的经济或背景支撑是很难获得周围人的容忍的。虽然天天叨叨岁月静好,万事平和。但我们知道,人生从来不是这样好对付,从泥塘里爬出来的释然无非是并非只有你一个人掉下去过。大家彼此看看,获得些补偿心理罢了。

所以即使心被人挖出来丢在地上踩碎了,也要不声不响地收拾干净再装回去,晚上哭成傻逼早上也还是要明艳照人;也许上一刻还沉浸在被羞辱的挫败之中,下一秒就要像春风过境一样微笑地面对新一波困难;你可别哭啊,也别觉得委屈,不是只有你这样,大家都经历过的。你扛不住,那就证明你不行啊。不行,你就是loser了,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loser的,虽然第一名很难得,但最后一名,是谁也不想当的。

所以祖宗发明了规矩这个东西,告诉你什么时候该怎么样,好比行动指南,按着这个走,总归出不了大错。丢脸丢丑事小,惹人嫌弃事大。一个连自己情绪也控制不好的人,能担当什么大事。

于是,我们隐忍、沉默。这是命运里该受的。

但还是要谢谢祖宗的,佛学讲究内心的放下和平和,儒家教大家就算你心里不舒服,表面上也还是要平和。这是做人的'道理“,也是处事的”道理“。

所以我们成了最不习惯安慰人的人,因为我们总是避免被人安慰,也习惯自己舔舐伤口。

疮疤总是难看的,而现在,是看脸的社会嘛。

另外么,每个人心中都有猛虎,是放虎肆虐还是细嗅蔷薇,大家想想都知道,自然是后者有格调且温柔多了。

《礼记 檀弓》

有子与子游立,见孺子慕者,有子谓子游曰:“予壹不知夫丧之踊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于斯,其是也夫?”子游曰:“礼:有微情者,有以故兴物者;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礼道则不然,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斯愠,愠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矣。品节斯,斯之谓礼。人死,斯恶之矣,无能也,斯倍之矣。是故制绞衾、设蒌翣,为使人勿恶也。始死,脯醢之奠;将行,遣而行之;既葬而食之,未有见其飨之者也。自上世以来,未之有舍也,为使人勿倍也。故子之所刺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

——2014-08-14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诗经全文及译文 《诗经》现存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
    观茉阅读 68,417评论 0 18
  • 01 ▼ 昨天有一家公司问我:你有没有打算来北京?我不假思索的说:没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没有去北上广工作...
    菜菜小仙女阅读 402评论 0 2
  • 从南坪回到郭亮村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我们先去充了公交卡然后就去吃午餐。午餐很简单,面条,凉皮,炒饼都快捷实惠。吃过...
    _荷包蛋_阅读 592评论 0 1
  • “你走吧,不需要你的可怜!”,坐在床上愤怒地扔着被子的年轻男子对着门口说道。 在门口站着正要进来的人停顿了一会转身...
    玄默阅读 251评论 0 0
  • 王者荣耀
    死若隐活若现阅读 13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