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616,尽心章13-15》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今天是戊戌年乙卯月丁巳日,二月初十,2018年3月26日星期一。
著,是指知之明,即义理分明。察,是指识之精,即洞悉精微。
如果说"著"是大米,"察"就是精米。如果说"著"是高明,"察"就是精明。
这个比喻来自曾国藩《挺经》的《明强》篇:"三达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来豪杰,动称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高明者,譬如室中所见有限,登楼则所见远矣,登山则所见更远矣。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显微镜照之,则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则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则精白绝伦矣。"
"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吾家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好问若买显微之镜,好学若精熟之米。总须心中极明,而后口中可断。能明而断谓之英断,不明而断谓之武断。武断自己之事,为害犹浅;武断他人之事,招怨实深。惟谦退而不肯轻断,最足养福。"
曾国藩说,"智、仁、勇"三项排在首位的是"智"。智就是明。豪杰之士被称为英雄,英也就是明的意思。明有两个方面:一般人只看到眼前的,我则可见更深远的,这叫高明;一般人只看到表象的一面,我则可看到本质的一面,这叫精明。怎么理解高明呢?好比身处室内时,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因为视线受到四面墙壁的阻隔限制,但如果登上高楼,看得就远了,如果登上高山呢,看到的就更远了。精明又是什么呢?就如极为细微之物,用显微镜照它,会放大一倍、十倍、百倍。又如满是粗糠的糙米,捣两遍就可除去粗糠,捣上三遍四遍,就精细白净到了极点。
曾国藩接着说,高明取决于天分,精明则取决于学问。我和兄弟如今身居高位,我们天分都不算很高,全靠好问好学求得精明。好问,如同购买显微镜,可以看到极致细微的方面;好学,如同捣了好几遍的米,可以去粗取精。总要做到心中十分清楚,而后方可说出自己的决断。心中清楚而做出决断的,叫做英断;心中不清楚却做出决断,则叫做武断。武断自己的事,危害还不算大;武断他人的事,招致的怨恨就会很深。谦虚退让而不轻易下决断,最能存养福气。
孟子说,道在天下,原本就是人人都实行的,按说做的人应该知道。道应该人人都共知的吧?事实上呢,毛病恰恰就是人群大众往往不知道,自古以来的现象正是如此,身子是在做着,身子又是蒙昧的。日用常行之间,出入往来的实践,哪一事不是道呢?但是,只是一味徒然地做着而已,而缺少本质的认识,对于蕴含在行为中的道,道中蕴含的当然之理,却茫然而缺乏条理性的认识。这是"行之而不著"。
下一句,"习矣而不察焉",意思是说,经过长时间的践履,性情和行为模式慢慢稳定了,哪一事不是道呢?但是,只是一味徒然的积淀为习性,逐步变得熟练而已,对于蕴含在习性之中的道,却懵然而不探究其中的原理。
不做,固然不能指望他能明白,但是,即使做了,如果不做思考和总结,就算做了也不会自动明白。肌肉记忆永远无法代替心的活动。
同理,没有练习,固然不能指望他能深入到本质,但是,即使练习了,如果不做思想的探索,就算练到熟练的程度也不能掌握本质。
孟子感慨的说,这就是人群大众的众生相,从少年到老年,一生走在道中,却不知这道是什么,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这就是常言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
另一个极端则是"索隐行怪",有些人往往求道于日用常行之外,到处以知道常人不知道的事为乐。其本质仍然是茫然懵然。子思说:"人茣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每个人每顿都吃饭,但知味的却只有少数人。
做有心人,著于行,察于习。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