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孝”的四重境界,你在第几重?

中国人自古以来讲求孝道,然而究竟何为孝道,众说纷纭,难成一致。

《论语》“里仁”篇中谈到孔子论“孝”,说了四句话,可以看作是代表年迈的父母在世时子女尽孝的四层含义。大家赏析一下,看看自己处在哪个段位。

行为之孝的基础版:“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在世,孩子不出门远行。若不得已远行,也要有明确的方向,并且要安顿好父母再走。

这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有关孝道的论述。古代交通不便,生活物资匮乏,父母健在,又没有现代社会的养老保障,子女就需要承担起扶养年迈的父母的重任。煮饭喂药,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是子女恪守孝道的基本职责。

如果子女要远行,就必须让父母生活无忧,才符合孝道。比如大家熟悉的包拯,28岁高中进士,朝廷派他任知县,包拯因为家有父母,辞官回乡。36岁时,父母双亡后,自己又守孝三年才出来为官。

这与前阵子网上的一位80多岁老者步履蹒跚地独自去医院看病形成鲜明对比,老人虽然经济条件无忧,但三个女儿都在美国生活发展,自己一人寡居,即使生病也不愿意告诉孩子。看罢,让人心凉不已。

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水平并不是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要素,拿出点精力照顾下父母,也应当是成功者的标志。

行为之孝的加强版:“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意思是,侍奉父母,子女对父母不对的地方应当委婉劝谏,如果父母执意不改,也应当恭敬父母,心存担忧,却不怨恨。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家事难题之一在于代沟,父母子女之间在生活方式、作息习惯、观念思维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几乎没有例外。不要说生活在一起,即使经常见面也常会发生矛盾。

父母也是凡人,不可能没有缺点错误,所以子女对父母不必百依百顺,而是应当规劝,否则就成了愚孝。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老爹嗜酒如命,女儿如果还给爸爸买酒喝,惯着爸爸的小爱好,那就不是孝了。相信多数爱爸爸的女儿是不会让爸爸再喝酒了,可几个爸爸听得进去把酒戒掉的,女儿能拿父亲怎么样。因为爸爸爱喝酒就不认爸爸了么?当然不是,该对老爸好还是要当老爸的小棉袄。明知酒是害人的,自己已经做足了工作,也别怨恨爸爸了。

情感之孝的基础版:“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意思是,父母的年龄,子女应当知道,一来为他们长寿高兴,一来为他们衰老恐惧。

如果说前面两则论述属于行为之孝,那么本条说的则是情感之孝。行为之孝,体现在子女在生活上对父母的悉心照料。但我们经常发现吃饱穿暖、衣食无忧的父母时常也不是那么快乐。

原因之一在于部分子女虽然身前奉孝,但却难以做到和颜悦色,更谈不上心甘情愿。《论语》“为政”篇,曾有“子夏问孝,子曰‘色难’”的说法。“色难”,指的就是子女难以给父母好脸色看。和颜悦色,本质上体现的是子女对父母的敬。

另外一个原因是子女虽然对父母能做到顺从,但也总是来去匆匆忙于生计和工作,“常回家看看”成为父母的一种奢望。能心甘情愿地陪陪父母,加强情感沟通则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爱。

所以,当今社会,如果能做到对父母和颜悦色、常回家看看、不回家的时候多打个电话聊聊天、回家的时候给父母沏杯茶吃顿饭,那便是对父母情感上的孝顺了,正常的父母也会心里踏实,别无他求。

情感之孝的加强版:“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意思是,父亲亡故,如果子女继承父亲生前的行为准则,就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论及对父母的孝道还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见,“礼”法贯穿了儒家的孝道。

但父母过世之后,除了思念就不需要“孝”了么?显然不是。人无完人,但人也必然有优点。

子女有选择地继承双亲的遗志,让一种积极的精神和信仰流淌在基因中,指导和支撑自己的生活。这种让父母的精神得以流传的做法,更会让子女自己生活地更理性、积极、乐观、坚韧,也是对父母最深刻的怀念和罪崇高的尊敬。要好过只在清明节上坟烧香,振振有词地泛念保佑自己生活完美。不是么?

“孝”之终极版:“母虽不母,子不可以不子。”

以上讲的都是凡人可以做得到的孝道,下面讲一个《东周列国志》中有关孝道的故事,非常震撼。故事的主人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郑庄公和母亲。

春秋时候,郑国王后睡梦中生下儿子,王后吓了一跳,于是很不喜欢这个孩子,还给他取名叫“寤生”(意为:睡梦中剩下的孩子)。但寤生对母亲却一直有求必应。

“寤生”成为郑国国君后,母亲密谋二儿子公子段搞宫廷政变,妄图篡夺王位。结果,政变失败,公子段被杀。寤生很生母亲的气,把母亲安排到一个叫做“颖”的偏远小城居住,并对母亲发下重誓:不到黄泉不相见!

掌管“颍”地的小吏“颍考叔”,为人正直无私,听说这件事后,说:

“母虽不母,子不可以不子。”

于是借着献野味的由头觐见国君。国君很客气,安排御膳。

席间,颍考叔将烤羊腿的好肉割下来,用纸包裹好,放在衣袖里。

国君觉得奇怪,问颍考叔为什么这么做?

颍考叔说,家里条件不好,老母亲没吃过山珍海味,所以带回去给老母亲吃。

国君说:你是孝子啊,我贵为国君,反倒不如你。

颍考叔假装不知,问:太后安然无恙,主公为什么这么说?

国君就把太后和公子段谋反的事情详细说了一遍,还说自己发下毒誓,现在很后悔。

颍考叔说,这好办,咱们挖个坑,挖到有黄泉水为止,然后建个地下室,主公太后相见,就算“黄泉相见”了。

国君很高兴,命颍考叔全权安排这件事。

颍考叔果然挖到“黄泉”,建好地下室。于是去见太后,说主公想念母亲,想奉迎太后归养。太后悲喜交加,欣然同意。

最后,国君太后在地下室相见。国君见到母亲,跪倒哭诉:儿子做事不周,请母后原谅。太后则说:是母亲的罪过,跟你无关。于是扶起儿子,母子抱头痛哭。国君亲自驾马车带母后回宫,国人见状,无不拍手称道。

这就是“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母亲对儿子动了杀机,儿子还能原谅母亲,是不是孝的极致?

有关子女奉孝的故事,您还知道哪些,欢迎留言评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