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经之首曰䧿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穀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穀,佩之不迷。
构树
迷谷是招摇山上生长的一种树木,形状很象构木但是木纹是黑色的,花放出的光华能照耀四方,所以人把其花作为饰物佩带身边可以防止迷路。
据说,此树具有指南针、地图及导航的奇效,可以说是出门旅行必备之物,不过即便是小树,相信亦携之不便。因此何为佩之不迷,暂且不知。
以下内容引自知乎作者江踏歌回复话题 《如何读《山海经》?其精髓在哪里?》中的内容。
迷毂
徐氏原文:
“迷谷”,覃保霖说:“壮语训为草木之母根。壮俗,幼儿体弱多病者,常佩药用草木根一截,亦能防治疾病。甚至成人患病,也用佩药法。”据此,“迷谷”当为广西壮族民间习用的一种“佩药”,按其形状,或以为是木棉、凤凰树、赤槿之类,未可定也。广西同正(今崇左、龙州间)壮语称树为“果迷”。果、谷双声,“果迷”或即“迷谷”之倒装音。
徐氏在其文章中并未言明“迷榖”所指的是何种植物,根据经文所述,我们认为“迷毂”既是今天的构树,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榖”的本意指的就是构树,也叫楮树,因此经文称“其状如榖”是符合逻辑的,而构树上有黑色的文理也是非常常见的。
第二、“迷榖”的花是“其华四照”,其意义应该是指其花的形状是放射性的,并且有艳丽的颜色,如光一般。如图2所示,构树的花确实符合经文描述。
第三、“迷榖”能使人佩之不迷。事实上构树的果实是一味中药,称为楮实子,《全国中草药汇编》称其能明目,故能使人“不迷”,置于“佩之不迷”可能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基于上述考证,我们认为构树即为《山海经》中的“迷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