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论语》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逍遥玄出品,《论语》解读。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七篇“述而篇”,告诉我们如何学习好古人智慧。

在上文品读了“我欲仁,斯仁至矣 ”,谈到了有个村子风气不正,作风不好。孔子却接纳了那个村的人,弟子们感到很疑惑。

孔子解释到:“接纳别人,不等于认可他过去的错误,只要对方愿意去改正,那何必纠着别人的辫子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这份努力进步的心,过去的事就不要提了。

所以说人会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认知都有局限性。

走偏了路不要紧,但要加以改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这么个道理。

对待他人的犯错也是如此,不要用抓着别人的小辫子,对方只要愿意承认错误,并加以改进就应该接纳对方。

往往越是有学识的人,更能懂得去原谅他人。不然为难他人,也是在为难自己。

上文还谈到孔子说:“仁真的很远吗?做到仁真的很难吗?我只要想做到仁,这个仁就到身上了。”

孔子在前面文中,每次提到“仁”,都是表达仁是相当难达到的。

而他这里说,只要想仁,仁就会来到身边。

其实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想要定论一个人具不具备仁德,是不好评判的。

当是“仁”时刻会在身边,只要想“仁”,那么“仁”就在身边。

一个是长期修行保持“仁”,一种是当下选择“仁”。

就如选择做一个好人还是坏人,只在当下的一念之间。

继续下章,这次孔子被骂了。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司败:陈国司寇。 昭公:鲁国国君。巫马期:孔子学生。

为同姓:同姓。吴孟子:鲁国国君夫人。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

孔子说:“他懂得礼。”

孔子走后,陈司败对巫马期说:“我听说君子不会私心偏袒人,难道孔子这位君子也会偏袒人吗?昭公娶了一个吴国人做夫人,和他一样姓姬,他却将她改名换姓,叫她吴孟子。他也知礼,谁不知礼?”

巫马期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一有错,就必定有人会告诉我。”

这章单看文字,也不太好理解。

先要了解几个关键点。

陈国司寇来文孔子,鲁国国君是否知道礼仪。

孔子回答说知礼,说完随后就离开。

待孔子离开,陈司寇便对这孔子学生巫马期吐槽说但:“别人都说孔子不会偏袒人,难道孔子也会偏袒别人吗?”

因为鲁君是周公的后代,吴是太伯后代,都是姓“姬”,当时礼制,同姓是不能通婚的。

而鲁国君娶了个吴的夫人,本该称吴姬。为了回避同姓,就去掉了“姬”姓,改成吴孟子。

陈司寇就生气的对孔子学生巫马期说:“鲁国国君也知礼,那谁不知礼?”

巫马期就把这话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一有错,就必定有人会告诉我。”

其实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悖论,因为陈司寇本来就知道鲁昭公做过不合礼法的事,全国人都知道,所以才故意问孔子这个问题。

孔子无论怎么回答都会犯错,孔子也知道鲁昭公做过错事,但是孔子也只能回答说知礼。

如果孔子回答不知道礼,那孔子本身也是不知礼了,因为说自己的国君不知礼,就是不尊重长辈的意思了。

毕竟孔子是在别的国家,在别的国家说自己国家的国君不知礼,本身就是违背君臣之礼了。

然后面对别人不理解的情况下,孔子不但不生气,还说很幸运,只要有错就能被人指出。

对于一般人来说,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错误,都会不舒服,更别说是被误解。怎么可能还会有“有幸”的感觉呢?

但如果真的有错,能马上被别人指出来,总比自己有了错误没人愿意或没人敢给你指出来好。

当被别人指出过错时,一定不要恼羞成怒,暴跳如雷,而要学习孔子的涵养“闻过则喜”,把它当作一件“幸事”接受下来。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而不是一个可怕的人,一个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提意见的人。

接下来,讲孔子唱歌的。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与他人一起唱歌,如果那人唱得好,一定会请他再唱一遍, 然后和他一同唱。

这章就很清晰明了了,也无需过多解释。

这里至少是说明了孔子好学、好礼、好乐,生活得也开心,也很合群。

可见孔子所在的地方,气氛都很好,本人随和又好学。




两大福利:

福利一,来简村,怎么少得了会员呢?大熊邀请你开会员啦,满满福利等你领,千万权重为你助力文章。

详情请点击☞简书合伙人大熊之影叫你领取福利啦!

福利二,有奖征文,做青春勇士。大熊之影带领小伙伴们给广大文友发福利啦,快来为自己的青春歌颂一篇。

详情请点击☞【岁月拾遗】专题第一季征文:青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