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演讲》是有2011年上映的一部电影。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有严重口吃障碍的王子在国王去世、兄长放弃王位后,临危受命成为国王,并在语言治疗师的帮助下克服口吃障碍,在二战前发表鼓舞人心的故事。
在电影里,我看到了关于童年和家庭对一个人巨大的影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王子和身为移民的平民,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追溯到童年的经历。
Part 1 王子竟然是个结巴
电影以王子失败的演讲开篇:面对话筒的他,不知为何舌头像打了结一样,停顿许久后才吐出下一个词。民众议论纷纷,带着失望。
正如电影里王子说到,民众对他缺乏了解,他也同样不了解民众的真实生活。因为,生活中的他的确有着不一样的一面:给女儿讲故事、自言自语、唱歌时都是流畅的,很偶尔才停顿一下下。
为什么他会口吃?
在王子对语言治疗师莱昂内尔问题的回答中,我知道了答案。
王子是从4-5岁时开始口吃的,治疗师说后天的口吃一般集中发生在这个阶段。
小时候和谁最亲密?
由于父母的身份,政事繁忙,没有亲自抚育孩子。王子小时候和保姆最亲密,
但除了第一个保姆。她喜欢王子的哥哥大卫(后来的爱德华八世),于是在国王和王后来看望孩子的时候,故意掐王子,弄哭王子,好让王子被抱回自己身边而无法被国王看望。
更残忍的是,她不喂他。导致王子的胃出现问题。这样的悲惨生活直到王子三岁时,国王发现真相更换掉保姆,王子才得以摆脱吃不饱的悲惨生活。
王子和哥哥小时候很亲密,但哥哥也会嘲笑他的口吃,而国王却默许这样的嘲笑,只是一味命令他开口。就如国王做完圣诞演讲,要求王子练习而看到王子结结巴巴失去耐心怒斥王子。
王子本有个可爱的弟弟,但是患有癫痫,13岁去世。去世后家中无人提起,王子不理解,而家人的回答是事情有时候就是这样,没什么可说的。
这就是一个王子的成长背景。也是一个说话结巴者的心理溯源背景。因为,作为一个后天口吃者,从心理层面也就是从一个人的童年一定可以找到形成的真正原因。
王室身份让父母无法真正履行父母的义务,孩童无法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而国王的严厉、高期待,缺爱的童年带来的不安全感、王室身份的不自由这些带来的无法承受的压力才是真正导致他口吃的真正原因。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阿德勒
但是,这世上也总会有某个能看见、接纳你的人出现。这样的相遇,激发了王子改变自己的动力。
当王子努力了很久,就快要放弃时,他出现了。
Part 2 语言治疗师莱昂内尔是个无证心理医生
幸好王子有个好王妃,坚定不移地支持爱人。她找到了演讲治疗师莱昂内尔--一个热爱戏剧表演、极具自信,坚持"我的地盘我做主",王子与庶民同等对待原则的治疗师。
关于他的童年,电影只是提到他来自澳大利亚,父亲是个酿酒师,并无其他。他和妻子关系和睦,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在家陪孩子们一起玩飞机模型、经典作品角色扮演。家庭氛围很温馨。在他从事的事业上,成功地帮助过很多人克服演讲障碍,对自己的专业和方法深信不疑。
其他治疗师一上来就让王子各种发声技巧、身体机能的练习--这让王子和王妃都误以为治疗只需要是针对机能的纠正即可。莱昂内尔却说机能训练只收1先令就好了。
他问了很多问题,不少是王子和王妃事先申明不能涉及的私事。在我看来,他更像一个心理治疗师。通过了解委托人的家庭及家庭成员以及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大事件、现在生活中要面对的种种问题等,抽丝剥茧找到口吃背后的心理因素,鼓励王子去看见真实的自我,去实现那个真实完整的自己。
莱昂纳尔做到了。王子也做到了。王子成为了乔治六世伯蒂,在二战爆发时成功地做到了激奋人心的演讲。莱昂纳尔友谊一直与他相伴,并凭借他为国王提供的“服务”获得了皇家勋章。
真正的友谊跨越阶级,跨越种族,跨越地域,仅仅关乎于心。里面有爱、有关心、有看见、有接纳、有鼓励、有支持、有信任......
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很多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