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作主题切换到金融理财方面,基于这方面的认知是小学生水准,因此初期会以学习笔记、读书笔记等方式进行写作整理,以此提升自己的财商和认知迭代能力。
今天的话题是:错误的价值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里的失败是基于因果关系,而不是正确与错误。今天谈的错误是指认知,是指逻辑与思辨、是指是否能够放下自我的执念获得健康的思考模式,换言之,就是能否突破自我思维的局限去看待问题。
引用一位投资界大佬语录:
所有人认为的对错都是自己认知范围内的对错,这里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确认你的认知一定是对的么?绝大多数人的问题都是拿自己的价值观,是非观去套这个世界,符合自己的就是对,不符合自己的就是错。所以,最后活成了大傻逼。
最佳回复:
开放的心态!跟自己认知不一样的,不一定是错的!如果自己比较蠢的话,大概率别人是对的!但蠢人往往认识不到自己的愚蠢…
看待事情的正确与否,与我们的认知有很大关系,这里面关系着对知识的广泛涉猎、视野的宽广度以及更多的实践经验与思考能力,尽管如此,有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呢?
当我们认为这件事情/这个问题“感觉对”的时候,这个“对”的结论来自于自我的认知范围、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自身经验之内形成的自我意志,意味着这样的信念就是“真相”。
然而,这种感觉一旦形成,以至于强烈到付诸实践的时候,我们的问题也就来了——我们如何解释与我们的结论相左的看法呢?
我们常有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人懂什么呀,他知道个屁呀,你行你上啊”——他们无知,他们缺少我们所知的信息,当我们耐着性子解释给他们听的时候,他们就会理解我们的意图,并且站到我们这一边来,但是除非跟我们关系很近的人或者有利益关联的人,否则,我们这么忙,才懒得跟他解释这一切?
如果不是这样呢,解释了也没有用呢,那就是他们确实是傻子,说了也白说不如不说,认知不在同一个层面,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还有就是第三种情况,那些人之所以故意提出不一样的看法,其实并非不认同我们,而是要故意歪曲真相,以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看到了吗?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对的,这就是我们的自以为是。这是我们与人讨论问题时极容易陷入的恶劣模式,这种模式最令人头疼和难过的一点在于:我们封闭了接受不同意见和看法的通道,让我们错失了对于一个问题更好的辨析与解决之道,以至于导致失败和走进恶劣的泥淖。
大脑之所以神奇,就在于不断认知所带来的新奇的生命体验和全新的认知。我们能够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够看到表象的另一面,我们能够怀想过去,也能够思考未来,我们还能想象成为他人,获得不同的思考模式与见解。
比如我们仰望夜空,看到的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为什么会犯错,或者为什么会导致狭隘和自以为是,就在于一直躲在一个由自己有限的认知建造的狭小不安的空间里面,这就是头脑的固化和思维的局限,当出现有这种状况的时候,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那意味着一束从门缝里射进来的光在指引我们,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勇敢走出去,广泛接触、放宽眼界,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用不同的观点、更新的知识去按摩、锻炼自己的大脑,从而不断看到浩瀚、无垠的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有才学的人越谦虚的原因,也是越能放下自我、越努力学习、勤于思考、越不断精进从而不断卓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