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传习录》(12)上十二、十三

传习录上 |徐爱| 十二

王阳明对文化传承和国家治理的看法)王阳明又说:尧、舜之前,原始社会时期的政策显然跟不上时代,过时了,留着没用干脆删掉。

周朝之后的社会政策没什么可学习的,无非是披着仁义的外衣想方设法壮大自己,打仗抢地盘,然后改朝换代(鲁迅所说:中国的历史就两个字——吃人)。所以周朝之后的社会政策也应该删掉。

唯独夏、商、周三代的政策有值得学习效仿的地方。

可是现在的人讨论起夏、商、周三代的治世方法却抓不住核心问题(存养天理,格除私欲),只关心那些没用的细枝末节(复杂的礼节仪式等繁文缛节)。所以三代的治世方法一直得不到恢复。


又日:“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也,

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也,

削之可也。唯三代之治可行。然而世之论三

代者,不明其本而徒事其末,则亦不可复

 

传习录上 |徐爱| 十三

王阳明对历史的表象和历史的本质之间关系的看法)徐爱问:以前的人谈论《六经》,认为其中的《春秋》是史书,史书是专门记事的。其他五经是讲道理的。《春秋》恐怕和其他五经的题材和内容不一样吧。(徐爱质疑《春秋》这本书的价值)

王阳明说:记事的书叫史书,讲道理的书叫经书。事是人做的,道理是人讲的,人做了事,道理也就从事中产生了。所以事就是道理,道理就是事。

所以《春秋》可以看做经书,《五经》也可以看做史书。《周易》是伏羲时代的史书,《尚书》是尧、舜之后的史书,《礼仪》《乐经》是夏、商、周的史书。记的事一样,讲的道理也一样,没啥区别。


爱曰:“先儒论《六经》,以《春秋》为

史。史专记事,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

异。

先生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

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

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

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