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通过亲身感受、体验、操作、探究,不断的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进行有意义的自我建构,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的需要。
通过触摸、感知、体验,孩子们发现麦子被很多尖尖的刺包裹着,知道了这些尖尖的像胡须一样的东西“芒”麦芒还能保护麦子,增加小麦的产量呢!
”我们的麦地面积比较小,不能使用收割机,那就回归最质朴的劳作方式,感受农民伯伯“粒粒皆辛苦”的不易。孩子们手拿小剪刀代替镰刀,一起来收麦子啦!
一一:我想体验用镰刀收割小麦。 昕洳:我可以把小麦从麦田里拔出来!栩豪:那样会扎破我们的手吧。 翌然:老师,我可以用剪刀剪小麦吗?
带着工具,小朋友们来到麦地里忙活起来。咔嚓,看我的小剪刀飞舞起来了,多厉害啊!
面对带着“刺儿”的麦子,小朋友们都好奇地张望着,小心翼翼地触碰,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着第一次收割麦子。
麦穗脱粒去壳 用什么方法才能把麦粒分离出来呢?孩子们用车轮碾压,用小脚踩踏......终于看到小麦真实的样子。
看着麦穗上一粒粒饱满的果实,问题出现了,我们如何才能得到麦粒呢?小朋友们展开了一场麦穗脱粒大作战。佳佳可以一粒一粒揪下来。把麦穗在地上摔打一下,麦粒就掉下来了。家驹嘉乐把麦子放到大马路上,让车子压一压,麦粒就会掉下来了。我们也可以用脚踩一踩,把麦粒踩下来。艺晨在大家齐心协力的研究下,我们决定用艺晨的方法,一起在麦穗上踩一踩,跳一跳帮助麦穗脱粒。
麦子可以用来做什么啊?我妈妈说麦子可以磨成面粉。我知道馒头、面条、面包都是用面粉做的。老师,我们这些麦子可以做成馒头吗?
我们试一试不就知道啦!
关于小麦是如何变成面粉的,小朋友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可以用料理机打碎,我妈妈就是用料理机磨东西的。可以用磨面粉的机器来磨。可以用石头砸碎!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后,小朋友们决定通过研磨器来对小麦进行变身。
“看!麦粒变成面粉啦!”研磨后,小麦终于变成了粉状的样子,只是和我们生活中见到的白白的精面粉还不太一样。因为这是没脱去麦麸的“粗粮面”!(麦麸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小朋友多吃“粗粮面”对身体好哦。)
磨面麦粒又是怎么变成面粉的呢?在活动开展遇到瓶颈时,老师提到,可不可以用机器来帮忙呢?子墨
可以用磨石来把麦粒压成面粉。可以去磨坊用机器磨面粉。
可以去厨房找阿姨帮忙。七嘴八舌的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去厨房借研磨机是最好的办法。
小麦怎么变出面粉来?
可以使用什么工具?
通过操作后讨论,我们选出了最适合让小麦变面粉的工具是“石磨”。研磨
过筛
收集
研磨后,小麦终于变成了粉状的样子,只是和我们生活中见到的白白的精面粉还不太一样。因为这是没脱去麦麸的“粗粮面”!(麦麸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小朋友多吃“粗粮面”对身体好哦。)制作小麦磨成的面粉可以做成什么美食?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着。我想用面粉做馒头。我想做面包。
我想做鸡蛋饼,我妈妈做的鸡蛋饼就可好吃了。那我们来做鸡蛋饼吧。米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孩子们吃着香香的鸡蛋饼,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孩子们通过亲手参与磨面粉的过程,孩子们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他们发现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将小麦变成面粉,这种亲身体验会让他们对劳动由更深刻的认识。
教师思考
幼儿通过前期经验调查、观察面粉特性(颜色、触感)以及集体交流讨论,我们发现:幼儿对面粉的认知多停留在“白色粉末”的直观印象,但对它的来源、变化及与生活的关系充满好奇。这促使教师调整课程方向,更注重实践体验(如磨麦粒、和面),并融入科学探究(发酵实验)和文化链接(传统面食),以支持幼儿在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中构建更深层次的学习经验
教师感悟孩子们从认识小麦、了解小麦、再到探索小麦怎么变成面粉,最后到面粉能做成什么美食并亲自制作美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每种粮食制成的食物背后都需要有一系列的工序。现在,孩子们不仅收获了关于小麦的知识,也更加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了“珍惜粮食人人有责,光盘行动从我做起”今后要用实际表现将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下去!
通过此次活动,孩子们了解了馒头的制作要经过和面、发酵、成型和蒸汽的过程。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很好的成长,不仅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也让孩子体验了亲手制作的乐趣和劳动辛苦,今后要珍惜粮食,不再浪费。
生活即教育,实践促成长。通过收割小麦等一系列活动中,孩子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劳动技能,也感受了劳动的辛苦,享受了丰收的喜悦。我们将一直站在孩子的视角,让课程回归生活,让教育回归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