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种性补特伽罗相貌:第三种相貌无惭愧、乐行恶。第四种相貌听闻正法无微小发心、无微小胜解。

图片发自简书App

寅三、第三無種性相(分三科) 卯一、標

【復有所餘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

  這第三科,第三無種性的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標。

  說還「有所餘」的「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的相貌」。

  這是標。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三科,第一科由無慚愧。

卯二、釋(分三科) 辰一、由無慚愧

【謂彼本性成就上品無慚無愧。由是因緣,無有厭惡,心無怯畏。】

  「謂」那個沒有種性的人有什麼相貌呢?他就是,他的本性他的本心就是「成就上品的無慚無愧」,最厲害的最「上品」的最殊勝的「無慚無愧」的心裡。這個「無慚」和「無愧」有什麼差別呢?就是做了很多的罪他心裡面他自己不感覺到羞恥叫「無慚」,這個「無愧」是看見有功德的人他也不感覺到慚愧,人家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而沒有過失,應該是發恭敬心,發見賢思齊應該有這種心情,他沒有,他不感覺到「我有很多的罪過,應該是不對!」沒有,他沒有這種羞恥心。在自己這方面叫「無慚」,對別人來說叫「無愧」。

  「由是因緣,無有厭惡,心無怯畏」,因為他有上品的無慚無愧,所以他沒有厭惡心也沒有恐怖心,沒這種意思。

《披尋記》七七三頁:

《無有厭惡心無怯畏者:此以無慚無愧為其因緣,由無慚故無有厭惡。由無愧故心無怯畏。》

  是這樣意思。前面這是由無慚無愧,現在第二科。

辰二、由樂行惡

【以歡喜心現行眾惡。由是因緣,未嘗追悔。】

  「以歡喜心現行眾惡」,他做種種的惡事心裡面非常的歡喜,歡喜顯現出來這種行動、做了種種的惡事。「由是因緣,未嘗追悔」,從來沒有說是「唉呀!後悔了」沒這回事情。「追悔」這個「追」就是事情已經過去了再回想叫做「追」,回想自己有錯誤就後悔了叫「追悔」。現在他不追悔,他不後悔。

  這是樂行惡。第三科,由觀現法。

辰三、由觀現法

【唯觀現法,由是因緣,自身財寶衰退過患。】

  這個人不管過去和未來,他只是注意現在,「由是因緣」,「自身」的「財寶」,自身的健康的「衰退」、自身財寶的「衰退」這是一個「過患」,他認為這是不對的,只是注意現在這件事,其他過去世、未來他不管。

《披尋記》七七四頁:

《自身財寶衰退過患者:此以唯觀現法為其因緣,唯觀現法諸興盛事住諸安樂,不重當來行施作福受齋持戒。由是說有自身財寶衰退過患。》

  「自身財寶衰退過患者:此以唯觀現法為其因緣」,這句話怎麼講呢?「唯觀現法諸興盛事」,他就注意這件事。「住諸安樂」,他心裡面也是想安樂的。「不重當來行施作福受齋持戒」,「行施作福」將來能得到功德,他不管這件事不思惟這件事,能夠「受齋」受八關齋戒,「持戒」的事情這些都不管。「由是說是有自身財寶衰退的過患。」

卯三、結

【是名第三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

  下面第四科「第四無種性的相貌」,第一科標。

寅四、第四無種性相(分三科) 卯一、標

【復有所餘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

  復有所餘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的相貌。

卯二、釋

【謂一切種圓滿分明稱當道理、美妙殊勝易可解了,或依苦諦、或依集諦、或依滅諦、或依道諦宣說開示正法教時,不能獲得微小發心、微小信解,況能獲得身毛為豎、悲泣墮淚?如是亦依過去未來現在世別。】

  還有一個相貌。「謂一切種」,就是佛及佛弟子為他宣說的十二分教,這就是「一切種」就是一切的佛法,這個佛法「圓滿分明」道理是非常「圓滿」的,這個文句又非常的「分明」。「稱當道理」這個文句很合乎道理,這個合乎因果的道理、合乎凡聖的道理。「美妙殊勝易可解了」,這個文句非常的美妙非常的殊勝,還容易明了的。「或依苦諦、或依集諦」,佛法中說的「一切的圓滿分明稱當道理、美妙殊勝易可解了」,或者是依苦諦來宣說的,或者依集諦宣說的,「或者依滅諦、或者依道諦」。

  「宣說開示正法教」的時候,「不能獲得微小發心」。「宣說開示」,或者受請而「宣說」的,或者你有什麼疑問輾轉的能解釋能除疑叫做「開示」。「開示正法、宣說正法這樣的聖教的時候,「不能獲得微小發心」,說這個無種性的人他聽聞了這樣的圓滿的佛法,不能夠有小小的發出離心這件事的,微小的信解也沒有。「況能獲得身毛為豎,悲泣墮淚?」這種事情更沒有了,他無動於心。「如是亦依過去、未來、現在世別」,就是過去也沒能獲得微小的發心、未來也不能、現在也不能,有這個分別。

卯三、結

【是名第四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

  是名第四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的相貌。(2017.12.13)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